益智教育网

趣味手工小鱼中班

班开展趣味手工活动,孩子们动手制作可爱小鱼,锻炼精细动作与创造力,在欢乐氛围里收获满满成就感。

趣味手工小鱼中班活动设计方案

活动背景与目标

针对幼儿园中班(4-5岁)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求,本次“趣味手工小鱼”活动以激发创造力、锻炼精细动作、培养审美能力为核心目标,通过沉浸式的艺术体验,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学习基础造型技巧,同时融入科学观察(如鱼类形态特征)和环保意识启蒙,活动设计注重个体差异,提供多样化的材料选择,确保每位幼儿都能获得成就感。

趣味手工小鱼中班-图1

维度 具体目标
认知发展 了解常见淡水鱼的身体结构(流线型躯干、分叉尾鳍、圆形眼睛等)
技能提升 掌握撕纸/剪纸、粘贴拼接、色彩搭配等基础手工技法
情感表达 鼓励自由创作,用作品传递对海洋生物的喜爱
社会性成长 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分享工具、互相帮助完成复杂步骤

材料准备清单

为保障活动安全性与可操作性,建议按以下标准配置物资:

类别 物品名称 数量/规格 备注
主材 彩色卡纸(厚质) 每人3张(红、黄、蓝各1) 提前裁切成不同大小的椭圆形
安全海绵棒 每组5根 用于制作立体鱼鳍
亮片贴纸 混合装(金银色为主) 模拟鱼鳞光泽效果
辅具 儿童专用白胶 小瓶装(带细尖嘴) 避免过量使用导致粘连
塑料镊子 每人1把 辅助精准定位小部件
压花器(可选) 2个/组 在卡纸上压出纹理增加细节感
装饰区 水彩笔+马克笔 每桌一套(含粗细两头) 绘制花纹或点缀气泡图案
自然素材盒 贝壳碎片、干海藻、松果等 自由选取作为创意延伸元素
防护用品 防水围裙 每人1件 防止颜料沾染衣物
湿巾+垃圾盒 充足供应 即时清洁桌面及双手

分步教学流程

第一步:情境导入(10分钟)

教师身着蓝色纱裙扮演“美人鱼老师”,手持自制的大号纸板鱼道具入场:“小朋友们好!我是来自海底王国的信使,今天要邀请大家参加‘最美小鱼选美大赛’!但是参赛的鱼儿们都还没有漂亮的衣裳呢……”通过故事化的语言引出主题,播放轻柔海浪声背景音乐营造氛围,展示实物标本或高清图片,引导观察真实鱼类的色彩分布规律(如热带鱼多为鲜艳条纹)。

第二步:示范讲解(关键步骤拆解)
  1. 主体塑形
    • 取最大号椭圆形卡纸对折后再展开,形成自然的中轴线;用铅笔轻轻勾勒出头部轮廓(圆润些更可爱)。
    • 示范如何将两侧向内折叠约1厘米作为身体厚度,并用胶水固定——这一步能让孩子直观理解三维空间构造。
  2. 部件组装
    • 裁剪三角形尾鳍时强调“尖角朝后”,可用模具辅助;演示用海绵棒弯曲成波浪状粘贴于背部的方法。
    • 重点教学眼睛粘贴技巧:先贴白色底片再叠加黑色圆点,最后点上高光(可用修正液笔尖轻触实现)。
  3. 创意装饰
    • 鼓励混合使用材料:例如用绿色皱纸搓成细条模拟水草缠绕鱼身,或者把亮片呈放射状排列模仿星光闪烁的效果。
    • 提醒留白原则:“给小鱼留出呼吸的空间”,避免过度装饰影响整体美感。
第三步:自主创作阶段(40分钟)

采用“巡回指导+分层支持”模式:对于动手能力较强的孩子,挑战复杂工艺如多层叠色鳞片;对需要帮助的孩子,则提供半成品组件进行组合游戏,设置三个特色工作台:①传统民俗风(提供剪纸纹样模板)、②科幻未来派(荧光颜料专区)、③生态环保区(利用废旧杂志图片拼贴),期间穿插随机表扬机制:“哇!你设计的背鳍像彩虹一样漂亮!”“看这个小朋友把两个半圆拼成了心形尾巴!”

作品展示与评价

将所有完成的小鱼悬挂在教室天花板垂下的渔网上空,打造“海底隧道”视觉效果,组织幼儿轮流担任解说员介绍自己的设计理念,教师用手机录制视频作为成长记录,设立特别奖项:最具创意奖(非常规材料运用)、最佳色彩奖(和谐配色方案)、进步之星奖(对比初次尝试有明显提升)。

延伸活动建议

  1. 区域联动:将手工区与建构区结合,用积木搭建珊瑚礁场景供小鱼“游动”;在阅读角投放《海底总动员》绘本引发话题讨论。
  2. 家园共育:发放亲子任务卡,邀请家长协助收集海边拾到的自然物带回园所丰富素材库。
  3. 跨学科整合:数学环节测量不同小鱼的长度排序;语言领域创编《我的神奇小鱼》儿歌。

FAQs

Q1: 如果孩子总是把胶水涂得到处都是怎么办?
A: 这是精细动作发展阶段的正常现象,可以采取三个策略:①改用挤压式胶棒替代瓶装液体胶;②在托盘里垫一张防渗纸,教孩子养成“用完即盖”的习惯;③准备充足的湿巾随时清理,并示范正确的用量控制方法——每次只挤绿豆大小就够了!

Q2: 有些孩子不愿意按照范例做,坚持自己独特的设计思路是否正确?
A: 绝对应该鼓励!艺术创作的本质就是打破常规,教师的角色应从“指导者”转变为“支持者”,比如当孩子想把鱼鳍做成方形时,可以说:“这个想法真有趣!你知道真正的工程师叔叔也会设计特殊形状的机器鱼吗?”既保护想象力又渗透科学知识,重要的是关注过程而非结果,只要孩子能说出自己的设计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