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中,“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不仅是力学中的一个基本量,还涉及到能量的转换和守恒定律,掌握功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相关应用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一、功的概念

功是描述力在物体上作用效果的一个物理量,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时,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功的两个必要条件是:一是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
当你推一辆小车前进时,你对小车施加了力,并且小车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那么你对小车就做了功,相反,如果你只是用力提着水桶水平走动,虽然你施加了力,但水桶并没有在力的方向上移动,所以你对水桶没有做功。
二、功的计算
功的计算公式为:W = F * S * cosθ,其中W表示功,F表示力的大小,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θ表示力与位移方向之间的夹角。
在初中阶段,我们通常只考虑力和位移在同一直线上的情况,即θ=0°或180°,cosθ=1或-1,公式可以简化为W = F * S或W = -F * S。
小明用100N的水平推力将课桌推动了0.5m,那么他对课桌做的功就是W = 100N * 0.5m = 50J。
三、功率
功率是描述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功率的计算公式为P = W / t,其中P表示功率,W表示功,t表示时间。
如果一台机器在1小时内完成了1000焦耳的功,那么它的功率就是P = 1000J / 3600s ≈ 0.28W。
四、平衡力的功
平衡力是指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由于平衡力的大小和方向完全相反,它们对物体的动能和势能没有改变,因此平衡力所做的功为零。
五、有用功和额外功

在使用机械时,机械对物体所做的功是有用的部分称为有用功;而不可避免地要对机械本身做功和克服摩擦力做功的部分称为额外功,在使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对重物做的功是有用功;而对动滑轮、绳子做的功以及克服摩擦做的功都是额外功。
六、机械效率
机械效率是指有用功占总功的比例,它反映了机械在做功过程中的能量利用效率,机械效率越高,说明机械在做功过程中的能量损失越小。
概念/计算公式 | 描述/解释 |
功的概念 | 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时,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
功的计算 | W = F * S * cosθ(初中阶段通常只考虑θ=0°或180°) |
功率 | P = W / t |
平衡力的功 | 平衡力所做的功为零 |
有用功和额外功 | 有用功是机械对物体所做的有用部分;额外功是不可避免地要对机械本身做功和克服摩擦力做功的部分 |
机械效率 | 有用功占总功的比例 |
八、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1: 为什么有力无距离或有力有距离但力和距离不在同一直线上不做功?
答: 因为做功需要两个条件同时满足: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如果只有力没有距离或者力和距离不在同一直线上(如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运动的过程中),那么这两个条件就不满足,所以不做功。
问题2: 如何理解功率越大表示做功越快?
答: 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就像跑步一样,跑得越快的人速度越大;同样地,做功越快的机械或过程其功率也越大,汽车上坡时需要先减速以获得更大的牵引力才能顺利爬上坡;而在高速行驶时则需要保持较高的速度来维持稳定的动力输出。
九、小编有话说
在学习初中物理中的“功”这一概念时,同学们需要重点理解功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相关应用,要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加深理解,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功”这一重要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