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初三数学圆的思维导图

初三数学圆思维导图,以圆心、半径为基础,涵盖弧弦圆心角关系、切线判定、圆周角定理及与三角形等综合应用

初三数学——圆的思维导图

初三数学圆的思维导图-图1

定义与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圆

在平面内,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的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这个定点称为圆心,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作半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作直径,以点O为圆心,OA为半径画弧所形成的封闭曲线就是⊙O,其中AB若经过O且A、B都在圆上,则AB是直径,显然直径长度是半径的两倍。

(二)相关元素关系

元素 符号表示 特点及备注
圆心 O 确定位置的关键,整个圆围绕它对称
半径 r 从圆心到圆周上任一点距离相等,决定大小;同圆或等圆圆中半径处处相等
直径 d = 2r 是最长的弦,所在直线为对称轴之一
连接圆上两点间的线段 有无数条,直径是最特殊弦;非直径弦将圆分成不等两部分
圆上两点间的部分 优弧>半圆;劣弧<半圆;半圆是特殊弧
等弧 能完全重合的两条弧 长度相等但位置不一定相同;同圆或等圆中,等弧所对圆心角、弦也相等

性质定理

(一)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1. 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即若CD⊥AB于M,则AM = MB,弧AC = 弧BC,弧AD = 弧BD。(图示辅助理解)
  2. 推论拓展: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等,这些上文归纳常用于证明线段相等、弧相等以及构造直角三角形求解未知量,比如已知弦长和它到圆心距离,可借由勾股定理算出半径。

(二)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也相等,所对的弦心距也相等;反之亦然,这一系列等价关系构建起它们之间紧密联系,是解决很多几何综合题的基础,给出一对相等圆心角,就能快速推出对应弧、弦、弦心距均相等。

(三)圆周角定理及推论

  1. 圆周角定理: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如弧AB所对圆周角∠ACB与圆心角∠AOB,满足∠ACB = ½∠AOB。
  2. 重要推论: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利用这些性质,在遇到角度计算、证明垂直等问题时十分便捷,像在圆内接四边形中,对角互补这一特性就是基于圆周角定理推导而来。

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

(一)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设⊙O半径为r,点P到圆心距离为d,当d < r时,点在圆内;d = r时,点在圆上;d > r时,点在圆外,判断点与圆位置关系可通过比较d与r大小实现,此知识在确定图形包含范围、轨迹探索等方面有用武之地。

(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类别 判定条件(设圆半径r,圆心到直线距离d) 交点个数 图形示例
相离 d > r 0个 无公共点,如远离操场边缘的跑道外侧直线
相切 d = r 1个 仅有一个公共点,该点叫切点,此时直线称切线
相交 d < r 2个 有两个不同交点,形成割线

切线的判定除上述数量关系外,还有重要性质:经过半径外端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切线长也有特定计算方法,涉及勾股定理应用。

(三)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两圆半径分别为R、r(R≥r),圆心距为d,存在五种情况:外离(d > R + r)、外切(d = R + r)、相交(R r < d < R + r)、内切(d = R r)、内含(d < R r),每种位置下两圆公共点数量、连心线性质各异,研究它们有助于复杂图形拆解分析。

正多边形与圆

正多边形都可外接于一个圆,这个圆叫正多边形的外接圆,正多边形顶点均在该圆上,中心角、边心距等概念随之产生,以正n边形为例,其每个中心角为360°/n,边长可通过三角函数结合半径来计算,随着边数增加,正多边形越来越接近圆形,体现了极限思想萌芽。

相关问题与解答

问题1

已知⊙O中,弦AB的长为8cm,圆心O到AB的距离为3cm,求⊙O的半径。 解答:作OC⊥AB于C,则AC = BC = ½AB = 4cm,在Rt△AOC中,OA² = AC² + OC²,即OA² = 4² + 3² = 25,所以OA = 5cm,即⊙O半径为5cm。

问题2

如图,PA、PB是⊙O的两条切线,A、B为切点,OP交AB于点M,若PA = 6cm,求OM的长。 解答:连接OA、OB,因为PA、PB是切线,所以OA⊥PA,OB⊥PB,又因OA = OB,PO公用,PAO≌△PBO(HL),从而∠APO = ∠BPO,又AP = BP,故OP垂直平分AB,设OP与AB交于M,则AM = BM,在Rt△PAO中,sin∠APO = OA/OP,但较难直接求解,换种思路,由切线长定理知PA = PB = 6cm,且∠OAP = 90°,易证四边形OAPB是筝形,对角线OP平分一组对角且垂直另一条对角线AB,在Rt△OAM中,OA² + AM² = OM²,先求出OA(利用勾股定理在△PAO中),再结合相似三角形或其他关系找出AM与已知量联系,最终算出OM,具体过程如下:设⊙O半径为r,在Rt△PAO中,PA² + OA² = OP² → 6² + r² = OP²①;又S△PAO = (1/2)×PA×OA = (1/2)×OP×AM → 6r = OP×AM②,由对称性知AM = BM = AB/2,而AB可用全等三角形知识得出等于2√(PA² OA²),代入整理可得OM = r = 3√3 cm。(注:此处计算较复杂,实际解题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

通过对圆的知识系统梳理,从基础定义到复杂性质、位置关系再到实际应用,同学们能构建完整知识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