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申论与行测如何结合?答题时如何兼顾规矩与思维?

在公务员考试备考中,申论与行测作为两大核心科目,其备考方法与思维模式存在显著差异,深入理解“申论的规矩”与“行测的思维”,是考生突破瓶颈、提升成绩的关键,所谓“规矩”,强调的是申论作答的规范性、逻辑性与政策性,需紧扣材料、遵循题干要求,体现政府工作思维;而“思维”则聚焦于行测解题的策略性、灵活性与效率性,需通过题型拆解、技巧训练,快速定位答案,二者虽属性不同,却共同构成了公务员考试的能力基石。

申论与行测如何结合?答题时如何兼顾规矩与思维?-图1

申论的规矩:规范作答的逻辑与政策内核

申论并非简单的文字表达,而是对考生阅读理解、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全面考察,其“规矩”体现在材料运用、题干响应、结构布局与语言风格四个维度。

材料运用:立足原文,适度引申

申论作答的根本依据是给定材料,任何脱离材料的观点均会被视为“无源之水”,考生需遵循“材料为主,辅以积累”的原则:一是精准提炼材料核心观点,如问题、原因、影响等要素,避免主观臆断;二是适度结合政策理论,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四五”规划等内容,提升答案高度,若材料反映基层治理问题,可引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但需以材料中的具体案例为支撑,避免空泛论述。

题干响应:精准定位,问什么答什么

申论题干是作答的“指挥棒”,需严格遵循“题干关键词锁定答案范围”的规则,概括题需紧扣“全面、准确、简洁”的要求,如“概括当前我国城市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答案需直接对应材料中的问题表述,不得添加个人观点;对策题则需“问题导向”,针对材料中的具体问题提出可操作的解决方案,如针对“居民分类意识不足”,可提出“加强宣传教育、完善激励机制”等对策,且需与材料中的原因分析相呼应。

结构布局: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申论答案需呈现“总—分—总”或“总—分”的清晰结构,每部分需有明确的中心句,综合分析题“谈谈对‘政策执行不能搞一刀切’的理解”,可先点明观点(政策执行需因地制宜),再从“一刀切的危害”“因地制宜的必要性”“如何因地制宜”三个层面展开,每个层面用材料中的案例或数据佐证,公文写作则需严格遵循格式规范,如倡议书需包含“标题、称谓、正文(背景、倡议内容、号召)、落款”,语言需正式、简洁。

语言风格:政府语境,规范严谨

申论语言需避免口语化、网络化表达,采用“官方、书面、客观”的语体,描述问题时可用“存在……短板”“面临……挑战”,提出对策时可用“应……”“建议……”,避免使用“我觉得”“大家觉得”等主观表述,需注意用词准确,如“民生保障”不可写成“民生保证”,“营商环境”不可简化为“商环境”。

行测的思维:高效解题的策略与技巧

行测作为标准化测试,其“思维”核心在于“时间效率”与“选项最优”,需通过题型分类、技巧提炼与大量训练,实现“秒解”与“避坑”。

常识判断:积累为基,关注时政

常识题涵盖政治、经济、法律、历史、科技等领域,需注重日常积累,尤其关注年度重大会议(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要政策(如《乡村振兴促进法》)与科技前沿(如人工智能、碳中和),考试时需遵循“会的快速选,会的蒙猜结合”的原则,优先排除明显错误选项,如“法律常识中,宪法效力高于其他法律”“经济常识中,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是相反的经济现象”。

言语理解:抓关键词,逻辑先行

言语题重点考察“文段阅读”与“逻辑填空”,主旨概括题需通过“关联词(转折、因果、递进)”“行文脉络(总分、分总、转折)”快速定位核心观点,如文段中出现“,其后内容通常为重点;逻辑填空则需结合“语境(感情色彩、语义轻重)”“搭配(固定搭配、习惯用语)”,解决民生问题,需要政府__责任”,填入“履行”比“承担”更符合搭配习惯。

数量关系:巧用公式,取舍有度

数量关系是行测的“难点”,但并非所有题目都需要详细计算,需掌握基础题型(如工程问题、行程问题、排列组合)的核心公式,如“工程问题=工作总量÷效率”,对于复杂题目可采用“赋值法”“特值法”简化计算;考试时遵循“先易后难”原则,若1分钟内无思路,果断跳过,将时间留给其他题目。

判断推理:题型拆解,规则至上

判断推理包括图形推理、定义判断、类比推理、逻辑判断四类,图形推理需总结“数量(点、线、面)、位置(平移、旋转、翻转)、样式(叠加、求异、求同)”等规律,如“九宫格图形优先考虑横行或竖行规律”;定义判断需“拆解定义要点(主体、客体、条件、目的、方式)”,与选项一一对应;逻辑判断则需掌握“翻译推理(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真假推理(找矛盾关系)”等规则,避免主观臆断。

资料分析:速算技巧,精准定位

资料分析是“得分重点”,需掌握“首数法、尾数法、有效数字法、错位加减法”等速算技巧,同时学会“定位数据(根据题干关键词找到原文段落)”“列式估算(避免复杂计算,优先估算范围)”,计算“127.5÷1.23%”,可转化为“127.5×100÷1.23≈12750÷1.23≈10365”,通过有效数字法快速锁定答案范围。

申论与行测的备考协同

申论与行测虽考察不同能力,但备考中可相互促进:申论的“政策积累”可提升常识判断与言语理解的“政治素养”,如学习“共同富裕”相关论述,有助于常识题与时政题的解答;行测的“逻辑思维”可优化申论作答的“结构清晰度”,如通过判断推理的“因果关系分析”,提升申论对策题的针对性,考生需合理分配时间,如上午练习行测(模拟考试时间),下午研读申论材料(精读+仿写),晚上进行错题总结(申论批改+行测技巧复盘)。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申论写作时如何避免“模板化”?
解答:申论模板并非绝对禁忌,但需灵活运用,避免“生搬硬套”,具体方法包括:一是结合材料具体内容调整模板结构,如若材料以“问题”为主,对策题模板可侧重“问题—原因—对策”;二是融入个性化表达,在规范语言基础上,适当使用材料中的案例或数据,增强答案针对性;三是注重逻辑衔接,通过“其次、等关联词,使段落过渡自然,而非简单堆砌模板句式。

问题2:行测数量关系部分总是时间不够用,如何提高解题速度?
解答:提高行测数量关系速度需从“技巧熟练度”与“时间管理”两方面入手:一是优先掌握高频题型(如工程、行程、利润问题)的固定公式与速算方法,如“行程问题中的相遇追及公式”,做到“见题知解法”;二是通过“限时训练”培养“取舍意识”,如将数量关系分为“简单题(1分钟内)、中等题(1-2分钟)、难题(2分钟以上)”,考试时先完成简单题,标记中等题,难题果断放弃;三是总结错题,分析“耗时原因”(如计算错误、思路偏差),针对性强化薄弱环节,如“赋值法不熟练”则专项练习赋值题目。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