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高中政治经济思维导图怎么画才高效?

高中政治经济部分的知识体系庞杂且逻辑严密,运用思维导图梳理能有效构建知识框架、理解核心概念及内在联系,以下从经济生活的核心模块出发,结合表格形式对重点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帮助同学们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

高中政治经济思维导图怎么画才高效?-图1

生产与经济制度

经济生活的起点是生产,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调节生产(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公有制为主体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其地位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国家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各种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形壁垒,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企业与劳动者

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二者共同推动经济发展。

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企业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成功经营需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还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劳动者就业与权益维护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自主择业、竞争就业、职业平等、多种方式就业,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劳动者享有的权利包括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等,维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依据是劳动合同制度,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维护合法权益。

投资与融资

投资与融资是现代经济活动的重要环节,与个人财富增长和国家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投资方式比较

投资方式 特点 风险 收益 流动性
储蓄存款 安全性高,收益较低
债券 风险较低,收益高于储蓄 中等 中等 较强
股票 风险高,收益高 较弱
商业保险 风险保障,回报较低 低(针对风险事故) 低(长期可能稳定) 较弱

融资渠道

企业融资渠道包括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发行债券等,融资成本和融资效率是企业经营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合理的融资结构有助于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其直接原因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力发展水平、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按生产要素分配包括按劳动要素、资本要素、技术要素、管理要素、土地要素分配,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收入分配公平要求收入分配相对平等,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强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手段调节;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市场配置资源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机制实现,市场调节的优点是:在经济生活中,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市场竞争能够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和资源有效利用,市场调节的局限性: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需要国家加强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是政府的主要职能和责任,其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经济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与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流动、国际分工水平提高、国际贸易迅速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经济全球化也使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加剧,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大的挑战。

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与政策

我国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新时代我国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相关问答FAQs

Q1:如何理解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A1: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二者在市场竞争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进程中,公有制经济发挥主体作用,保障共同富裕,确保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撑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二者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关系,国家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的产权和合法利益,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Q2:面对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缺陷,国家可以采取哪些宏观调控措施?
A2:针对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缺陷(如市场主体为了自身利益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污染环境等),国家可以采取以下宏观调控措施:一是经济手段,如通过提高排污费、征收环保税等财政政策,以及提高贷款利率、实施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引导市场主体规范经营;二是法律手段,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规范市场秩序;三是行政手段,在特定时期采取必要的行政命令(如对高耗能行业实行限产停产),但行政手段的运用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对市场机制造成过多干扰,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弥补市场缺陷,维护市场秩序,保障经济平稳运行。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