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如何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PPT?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核心要素,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实践基础,法治思维是一种理性化的思想模式,强调以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处理事务的准绳;法治方式则是将法治思维转化为具体行为的方法,要求在管理社会、服务群众的过程中严格依法办事,二者统一于法治实践的全过程,是各级机关、社会组织和全体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如何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PPT?-图1

法治思维的内涵与特征

法治思维的本质是规则思维,其核心在于尊重法律的权威,将法律作为社会运行的最高准则,具体而言,法治思维包含以下特征:一是权利保障思维,强调以保障公民权利为出发点,公权力的行使必须以法律为边界,不得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二是程序正义思维,注重行为的法定步骤和流程,通过程序公正实现实体公正,防止权力滥用;三是权力制约思维,通过法律规范权力运行,形成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责的制度机制;四是责任担当思维,要求行为主体对自己的法律行为负责,既积极履行法定职责,也承担不作为或乱作为的法律后果,在处理信访问题时,采用法治思维意味着引导当事人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法定途径解决争议,而非“闹访”“越级访”,从而在法律框架内化解矛盾。

法治方式的实践要求

法治方式是将法治思维外化为行为的具体路径,其核心是“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在实践层面,法治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决策合法化:重大行政决策必须经过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内容不与法律相抵触,政府制定涉及民生政策的文件时,需通过立法调研、公开征求意见等环节,保障决策的民主性和合法性。
  2. 执法规范化:行政执法机关需严格遵守法定权限和程序,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行政执法公示制度等,杜绝选择性执法、运动式执法,如市场监管部门在查处违法行为时,应依法收集证据、履行告知义务,保障当事人的陈述申辩权。
  3. 司法公正化:司法机关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通过公正审判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办理案件时,严格落实“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机制,排除非法干预,确保案件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
  4. 矛盾化解法治化:针对社会矛盾纠纷,应优先通过调解、仲裁、行政复议等非诉讼方式解决,对无法通过非诉讼途径解决的,引导当事人通过诉讼程序寻求救济,在征地拆迁纠纷中,既要保障被征收人的合法权益,也要确保项目依法推进,通过法律途径补偿安置争议。

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辩证关系

法治思维是内在指引,法治方式是外在表现,二者相互促进、不可分割,法治思维是法治方式的前提,只有树立对法律的敬畏之心,才能在行为中自觉遵守法律;法治方式是法治思维的检验标准,只有在实践中严格依法办事,才能不断强化法治思维,某政府部门在推进城市更新项目时,通过法治思维认识到“程序正当”的重要性,进而采取法治方式,如公开征求意见、组织听证会、依法进行补偿安置,最终既保障了项目顺利实施,又维护了群众利益,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提升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的路径

  1. 加强法治教育:将宪法法律学习纳入干部教育培训体系,通过专题讲座、案例研讨等形式,提升公职人员的法律素养,定期组织领导干部参加法律知识考试,将考试成绩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2. 完善制度保障:健全依法决策机制,细化合法性审查、责任追究等制度,为法治方式提供制度支撑,如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倒逼决策者依法行使权力。
  3. 强化监督问责:通过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等多元监督体系,及时发现和纠正违法行为,对执法不公、司法腐败等问题“零容忍”,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4. 培育法治文化:通过普法宣传、法治文化建设等活动,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社会氛围,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以案释法,让公众在案例中感受法律的权威和温度。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治理中的价值

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价值体现在多个维度:一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通过法律规范利益分配,保障社会成员的平等权利;二是提升治理效能,减少人为因素干扰,降低治理成本,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三是保障社会稳定,将社会矛盾纳入法治轨道解决,避免矛盾激化;四是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政府从“权力本位”向“责任本位”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在疫情防控中,各地依法采取隔离、管控等措施,既保障了公众健康安全,又避免了“一刀切”等过度干预行为,体现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实践价值。

相关问答FAQs

问1:如何区分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
答: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核心区别在于权力来源和运行逻辑,法治思维以法律为最高准则,强调“法大于权”,权力行使必须遵循法定程序和实体规定,公民权利受法律平等保护;人治思维则以个人意志或权威为核心,强调“权大于法”,决策依赖个人经验和偏好,容易导致权力滥用和权利侵害,在处理经济纠纷时,法治思维要求通过司法程序依法裁判,而人治思维可能依赖领导批示或人情关系,结果缺乏稳定性和可预期性。

问2:基层干部如何在工作中践行法治方式?
答:基层干部践行法治方式需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学法用法,熟悉与基层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土地管理法》等,确保工作内容不越法律红线;二是规范程序,在处理行政审批、矛盾调解等事项时,严格遵循公示、告知、听证等程序,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三是接受监督,主动公开工作信息,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依法调查处理,杜绝“暗箱操作”,在化解宅基地纠纷时,基层干部应依据土地管理法规进行调查调解,而非简单采用“和稀泥”方式,确保处理结果合法合理。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