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督察思维创新,如何突破传统提升效能?

督察工作作为推动决策部署落地、确保政令畅通的重要保障,其效能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督察模式面临诸多挑战,如信息不对称、手段单一、成果转化率不高等问题,亟需通过思维创新破解瓶颈,推动督察工作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治理”、从“结果导向”向“全周期管理”、从“单兵作战”向“协同联动”转型,构建更具穿透力、执行力和创新力的督察新格局。

督察思维创新,如何突破传统提升效能?-图1

理念创新:从“督任务”到“督系统”的思维跃迁

传统督察往往聚焦于具体任务的完成情况,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限,创新督察思维首先需要实现理念层面的升级,即从“督任务”向“督系统”转变,将具体问题置于系统性框架中分析,既查“病灶”更挖“病根”,在环保督察中,不仅要查处企业排污行为,更要追溯地方政府在产业规划、监管机制、政策执行等系统性环节的漏洞,通过“一案一整改”推动制度完善,这种系统性思维要求督察人员具备全局视野,善于从个案中发现共性问题,从表面现象背后深挖制度性障碍,形成“发现—分析—整改—预防”的闭环管理,确保督察成果从“解决一个问题”向“完善一套制度”延伸。

手段创新:从“人工督查”到“数字赋能”的模式变革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翻台账、看现场、听汇报”的督察手段已难以适应高效治理需求,创新督察思维必须拥抱数字化、智能化工具,构建“人机协同”的督察新模式,可运用大数据分析平台,整合政务数据、社会数据和企业数据,通过交叉比对精准锁定问题线索,在扶贫督察中,通过比对民政、人社、卫健等部门数据,可快速识别“政策落实打折扣”“虚报冒领”等问题,提升督察的精准性,借助无人机巡查、卫星遥感、物联网传感器等技术,实现对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的动态监测,如对耕地保护督察,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可实时监测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变化,变“事后追责”为“事前预警”,还可开发“智慧督察”系统,建立问题台账、整改任务、责任落实的数字化管理模块,实现督察全流程线上留痕、实时督办,推动督察工作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

机制创新:从“单向监督”到“多元共治”的格局拓展

督察工作的高效推进离不开协同机制的支撑,传统督察多以纪检监察、政府督查等部门为主导,存在监督主体单一、社会参与不足等问题,创新督察思维需要打破“单打独斗”的局限,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在纵向层面,建立“中央—省—市—县”四级督察联动机制,明确各级督察权限和职责分工,实现上下协同、信息互通;在横向层面,推动督察与审计、司法、舆论监督等力量深度融合,如邀请媒体记者、行业专家、群众代表参与督察,形成监督合力,畅通群众监督渠道,通过“12345”热线、政务APP等平台收集问题线索,建立“群众点题、督察跟进、结果反馈”的响应机制,在营商环境督察中,引入企业评价“好差评”制度,将企业反映的“堵点”“痛点”作为督察重点,推动职能部门主动整改,形成“群众参与—督察推动—问题解决—群众满意”的良性循环。

成果创新:从“整改落实”到“治理效能”的价值升华

督察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非单纯追求问题整改数量,创新督察思维需要强化“成果转化”意识,推动督察整改从“被动整改”向“主动治理”升级,建立“整改—评估—提升”的成果转化机制,对整改情况进行“回头看”和成效评估,防止问题反弹回潮,对安全生产督察中发现的问题,不仅要督促企业完成隐患整改,更要推动行业主管部门完善安全生产标准体系,开展行业专项整治,提炼督察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和制度漏洞,形成专题报告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推动“点上整改”向“面上治理”延伸,如针对农村“三资”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监督薄弱问题,可推动地方政府建立“村级财务公开平台”“三资监管中心”等长效机制,从根本上铲除腐败土壤,将督察成果与干部考核评价挂钩,建立“督察结果与干部任免、评先评优直接挂钩”的激励机制,倒逼责任主体主动作为,实现“督察一次、治理一片”的效果。

队伍创新:从“经验型”到“专业化”的能力重塑

督察工作的创新最终要靠队伍来落实,传统督察队伍多以行政人员为主,存在专业知识不足、复合型人才缺乏等问题,创新督察思维需要推动督察队伍向“专业化、年轻化、多元化”转型,打造一支“懂政策、通业务、善运用”的督察铁军,加强专业能力培训,组织督察人员学习大数据分析、法律法规、行业政策等知识,提升精准发现问题、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建立“督察人才库”,吸纳审计、工程、环保、金融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参与专项督察,针对不同领域组建“专业+复合”的督察小组,在金融风险督察中,可邀请金融监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人士参与,提升督察的针对性和权威性,引入容错纠错机制,鼓励督察人员大胆探索创新方法,对工作中出现的失误予以包容,营造“敢担当、善作为”的工作氛围。

相关问答FAQs

Q1:督察思维创新中,如何平衡“督任务”与“督系统”的关系?
A:督任务是督系统的基础,督系统是督任务的升华,在创新实践中,应坚持“点面结合、以点带面”:通过督任务快速解决具体问题,回应群众关切;在督任务的过程中注重分析系统性、深层次问题,形成“个案整改—制度完善—源头治理”的递进路径,在民生项目督察中,既要督查项目是否按时完工,更要分析项目规划、资金使用、后期维护等环节是否存在制度缺陷,推动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避免同类问题反复出现。

Q2:数字赋能督察工作可能面临哪些风险,如何应对?
A:数字赋能虽能提升督察效能,但也存在数据安全、算法偏见、技术依赖等风险,应对措施包括:一是建立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对督察中采集的数据进行分级分类管理,严防数据泄露;二是引入第三方机构对算法模型进行评估,避免因算法设计缺陷导致督察结论偏差;三是坚持“技术为辅、人为主导”,避免过度依赖技术工具而忽视实地调研,确保督察结论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四是加强督察人员数字技能培训,提升其运用新技术、新工具的能力,实现“人机协同”的最优效果。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