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软件工程专硕(专业代码:085405)隶属于该校的计算机与软件学院(School of Computer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该学院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重点建设的工科学院之一,依托学校在信息技术、气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学科优势,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以下从学院概况、学科实力、培养特色、师资力量、就业前景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学院概况
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成立于2001年,前身为南京气象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已成为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学院,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本科专业,其中软件工程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软件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电子信息”专业硕士点(含软件工程方向),形成了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梯队。
学院以“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为培养理念,紧密对接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和江苏省“十四五”软件产业发展规划,致力于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软件工程人才,近年来,学院先后与华为、阿里、中科软等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建实习基地、联合实验室,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产业环境实践机会。
学科实力与研究方向
软件工程学科是学院的核心优势学科,依托学校在气象信息化、大数据分析等领域的特色,形成了多个特色研究方向:
- 气象软件与大数据技术:结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优势,研究气象数据采集、处理、可视化及智能预报系统开发,相关成果应用于国家级气象业务系统。
- 人工智能与智能软件:聚焦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方向,开发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智能控制软件等,在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 嵌入式系统与物联网:研究嵌入式软件开发、传感器网络、边缘计算技术,面向智能装备、物联网设备等产业需求,培养软硬件协同开发能力。
- 软件工程与网络安全:涵盖软件需求分析、架构设计、测试运维全流程,以及密码学、网络攻击防御等技术,保障软件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学院拥有“江苏省软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气象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国家级课题,年均科研经费超3000万元,为研究生提供了丰富的科研实践机会。
培养特色与课程体系
软件工程专硕(085405)采用“课程学习+工程实践+科研创新”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具体特色如下:
模块化课程设置
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环节四大模块,涵盖软件工程前沿技术与产业需求,核心课程包括:
- 专业核心课:高级软件工程、软件体系结构与设计模式、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人工智能导论、软件测试与质量保障。
- 专业选修课:云计算与分布式系统、移动应用开发、网络安全工程、气象软件工程实践等,学生可根据研究方向自由选择。
校企联合培养
学院推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负责理论指导与科研培养,企业导师(来自合作企业技术骨干)负责工程实践与职业发展指导,学生需完成不少于6个月的企业实习,参与实际项目开发,积累工程经验,与华为合作的“鸿蒙生态开发”定向培养项目,学生可参与鸿蒙应用开发,毕业后优先进入华为生态链企业工作。
项目驱动式教学
依托学院科研项目与企业合作项目,以“项目案例”为载体组织教学,在“气象大数据处理”课程中,学生基于实际气象数据完成数据清洗、模型训练、可视化系统开发等全流程实践;在“软件工程管理”课程中,模拟企业项目管理流程,完成需求分析、进度规划、团队协作等任务。
创新创业支持
学院设立“软件创新实验室”,鼓励学生参与“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竞赛,并提供技术指导和经费支持,近年来,研究生团队获得国家级竞赛奖项20余项,多项成果实现产业化转化。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120余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45人,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60余人,师资队伍中,包括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江苏省特聘教授、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科技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80%以上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或海外留学经历。
学院教师团队在软件工程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研究与产业经验,近五年发表SCI/EI论文3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承担国家级项目20余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代表性教师包括:
- 张XX教授:国家气象信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气象软件与大数据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气象大数据智能处理平台研发”。
- 李XX副教授: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骨干教师,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与智能软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深度学习的气象图像识别方法研究”。
就业前景
软件工程专硕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8%以上,主要就业领域包括:
- 互联网与IT企业:如华为、阿里、腾讯、字节跳动等,从事软件开发、算法工程师、系统架构师等岗位;
- 气象与信息化行业:如中国气象局、各省市气象局、华风集团等,从事气象软件开发、数据分析师等岗位;
- 金融与制造业企业:如工商银行、中车集团等,从事金融科技软件、工业软件研发等岗位;
- 科研院所与高校:部分毕业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或进入科研院所从事技术研发工作。
毕业生平均起薪在15-20万元/年,部分进入头部企业的毕业生起薪可达25万元以上,学院通过“校园招聘会”“企业宣讲会”“校友分享会”等形式,为毕业生搭建就业平台,与200余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相关问答FAQs
Q1:南信大软工专硕的报考条件是什么?是否需要工作经验?
A:南信大软工专硕(085405)报考条件为: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等应届本科毕业生)以及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报考时不需要工作经验,但考生需注意:部分研究方向(如校企联合培养项目)可能会优先录取有相关实习经历或项目经验的考生。
Q2:软工专硕的学制和学费是多少?奖学金覆盖情况如何?
A:南信大软工专硕学制为3年,学费为8000元/年,奖学金体系包括:国家助学金(6000元/年,覆盖所有全日制非定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一等12000元/年,二等8000元/年,三等6000元/年,覆盖比例70%以上)、企业专项奖学金(如“华为奖学金”“中科软奖学金”等,金额2000-10000元/年)以及“三助一辅”岗位津贴(助研、助教、助管,津贴标准500-1500元/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和临时困难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