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文学类考研哪个学校好考?哪些院校相对容易上岸?

文学类考研选择学校时,“好考”是一个相对概念,通常指招生人数较多、报录比适中、专业课难度不过高、地理位置或学校名气对部分考生吸引力适中(避免扎堆顶尖名校)等,以下从不同维度分析适合文学类考生的“相对好考”院校,并列举具体案例供参考。

文学类考研哪个学校好考?哪些院校相对容易上岸?-图1

选择“好考”院校的核心考量因素

  1. 招生人数与报录比:招生人数多(如每年20人以上)且报录比低于10:1的学校,竞争压力相对较小,部分学校虽然名气一般,但文学类专业招生规模较大,录取机会更高。
  2. 专业课难度:部分院校文学类考研不考文学评论与写作(如仅考文学基础、中国文学史等),或参考书目较少、题目偏向基础,适合基础一般的考生。
  3. 地域与学校层次:非一线城市或非“双一流”院校,往往因地理位置或名气导致报考热度较低,但部分学校学科实力尚可,性价比较高。
  4. 是否保护一志愿:优先选择保护一志愿(如不歧视本科背景、优先录取一志愿考生)的学校,避免“刷一志愿、招调剂”的情况。

不同类型“相对好考”院校推荐

(一)地方师范大学:招生稳定,基础题型为主

地方师范大学是文学类考研的“性价比之选”,其汉语言文学专业招生人数多,专业课多为《中国文学史》《文学理论教程》等基础书目,适合跨专业或基础中等的考生。

学校名称 招生人数(文学类) 报录比参考 专业课科目(示例) 优势特点
河北师范大学 30-40人 8:1左右 712文学基础、813中国文学史 招生稳定,题目基础,不压分
广西师范大学 25-35人 7:1左右 701文学理论、801中国语言文学基础 地处桂林,学科评估B-,保护一志愿
四川师范大学 35-45人 9:1左右 615文学概论、815中国古代文学至近代文学 招生量大,参考书目少,适合跨考
上海师范大学 20-30人 10:1左右 701文学基础、801中国古代文学史 地处上海,但竞争低于同城复旦/华东师大

注意:部分师范大学虽非顶尖,但学科实力较强(如广西师大中国语言文学为B-),且复试线多为国家线,适合求稳的考生。

(二)非“双一流”省属综合院校:竞争温和,保护一志愿

非“双一流”省属综合院校因学校名气有限,报考热度低于“双一流”高校,但部分学校文学类专业历史悠久,导师资源充足,且复试门槛较低。

学校名称 招生人数(文学类) 报录比参考 专业课科目(示例) 优势特点
济南大学 20-25人 6:1左右 611文学基础、811中国文学史 复试线为国家线,不歧视本科
长沙理工大学 15-20人 7:1左右 701文学理论、801中国古代文学 招生人数适中,题目侧重基础
河南大学(非双一流部分专业) 30-40人(部分方向) 8:1左右 701文学基础、801中国文学史(与双一流专业共用部分名额) 学科底蕴深厚,部分方向竞争较小

特别说明:河南大学虽为“双一流”,但其中国古典文献学、比较文学等非热门方向,或非全日制项目,报录比可能低于10:1,可作为“擦边”选择。

(三)偏远地区院校:地理位置优势小,但录取率高

地处西部、东北等偏远地区的院校,因地域因素导致报考人数较少,文学类考研往往需要“调剂”才能招满,因此一志愿考生上岸概率较高。

学校名称 招生人数(文学类) 报录比参考 专业课科目(示例) 优势特点
云南师范大学 20-25人 5:1左右 701文学概论、801中国文学史 复试线低,接受调剂,适合求稳
哈尔滨师范大学 30-35人 6:1左右 701文学基础、811中国古代文学 招生量大,题目简单,跨考友好
新疆大学(非热门方向) 15-20人 4:1左右 701文学理论、801中国文学史 “双一流”但部分方向报录比低,有调剂名额

提醒:偏远地区院校适合对地域要求不高、以“上岸”为首要目标的考生,但需提前了解导师研究方向及就业资源。

(四)特色类院校:小众方向,竞争压力小

部分院校因专业特色鲜明(如艺术院校的戏剧影视文学、理工院校的写作学),文学类考研竞争相对较小,适合有特定兴趣的考生。

学校名称 特色方向 招生人数 报录比参考 专业课科目(示例) 优势特点
浙江传媒学院 戏剧影视文学 10-15人 5:1左右 711文学基础、811影视剧本创作 专业性强,跨考影视行业门槛低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应用写作 8-12人 4:1左右 701写作、801文学概论 招生少但题目简单,适合写作基础好的考生
深圳技术大学 比较文学(新设专业) 10-15人 6:1左右 701文学理论、801中外文学史 新专业竞争小,导师资源倾斜

择校避坑指南

  1. 警惕“大小年”:部分院校某一年因题目简单导致报考人数激增(“大年”),次年可能暴跌(“小年”),需连续3年查看报录比数据。
  2. 不盲目追求“压分”:部分学校为刷分故意压低专业课成绩,看似复试线低,实则实际录取分不低,需通过学长学姐了解阅卷尺度。
  3. 关注“推免比例”:部分名校推免生占比过高(如超过50%),统考名额极少,需在学校官网查看“拟录取名单”中的推免人数。

相关问答FAQs

Q1:文学类考研,选择“招生人数多”还是“报录比低”的学校?
A:优先选择“招生人数多且报录比适中(8:1以内)”的学校,招生人数是“分母”,报录比是“系数”,两者结合才能真实反映竞争难度,某校招生30人、报录比8:1,实际录取概率高于招生10人、报录比5:1的学校(后者需200人报考,前者仅240人报考,且名额更多)。

Q2:本科双非,想考文学类硕士,是否需要“冲名校”?
A:除非本科成绩优异、专业课基础扎实(如发表过论文、读过大量原著),否则不建议“冲名校”,文学类考研“初试分数为王”,名校普遍存在“本科歧视”倾向(复试更青睐985/211考生),而普通院校(如地方师大)更看重初试成绩,双非考生只要初试分数足够高(如超出国家线30分以上),复试逆袭概率较大。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