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行测考试都包含哪些内容?

科菲 国考专题 22

一、言语理解与表达

1、选词填空

- 这部分主要考查考生对实词、成语的理解和辨析能力,在2024年国考中,出现了很多结合时政热点的词汇,像“新质生产力”相关概念中的一些关键词汇就可能出现在选词填空里,考生需要根据语境准确选择词语,这要求考生不仅要熟悉词汇的基本含义,还要了解其在不同情境下的用法,赓续”这个词,有“继续”的意思,但在使用时往往带有一种传承、延续文化等较为积极和书面的语境,如“赓续中华文脉”。

2、片段阅读

- 包括主旨概括题、意图判断题等多种题型,以主旨概括题为例,材料可能会涉及当下的社会热点,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案例,考生需要从文段中提炼出主要观点,这就要求考生具备快速把握重点信息的能力,对于意图判断题,要理解作者的意图,可能包括提出对策、呼吁关注等,比如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文段,作者的意图可能是呼吁加强环境监管措施。

3、语句表达

- 包含语句排序、语句衔接等类型,语句排序题可能会给出关于科技创新成果应用推广等内容的句子,考生要根据逻辑关系,如时间顺序、因果关系等进行排序,先介绍某项科技成果的研发成功,再讲其在市场上的应用推广情况,语句衔接题则要求考生选择合适的句子填入文段空缺处,使文段连贯,这需要考生对上下文的逻辑和语义有清晰的把握。

二、数量关系

1、数字推理

- 常见的有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在地方公务员考试中,可能会出现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增长为背景的数字推理题,如果资金投入每年以固定的金额增加,就构成等差数列;如果是按一定比例增长,就是等比数列,考生需要通过观察数列的变化规律,找出下一个数字。

2、数学运算

- 涉及工程问题、行程问题、排列组合问题等多种类型,以工程问题为例,结合当前的重大项目建设,如高铁建设中的工程进度计算,假设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完成需要A天,乙队单独完成需要B天,两队合作需要的时间就可以通过工程总量(通常设为1)除以两队的效率之和(1/A + 1/B)来计算,行程问题可能会涉及交通出行场景,如两辆汽车相对而行或同向而行的相遇时间、追及时间计算等,排列组合问题在一些活动策划类的时政场景中也会出现,比如大型展会的展品陈列组合方式等。

三、判断推理

1、图形推理

- 规律包括位置变化、样式运算等,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可能会出现以科技成果转化流程图为基础的图形推理题,位置变化可能是图形的旋转、平移等,如一些创新产业园区的规划图,不同功能区的布局变化;样式运算可能是叠加、相减等,像不同科技产品功能的整合设计对应的图形变化。

2、定义判断

- 涉及法律、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的定义,在省考中可能会有关于新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定义判断,考生需要严格依据定义的内涵和外延来判断选项是否符合定义,比如对于“小微企业税收减免”政策的定义,要准确把握小微企业的界定标准(如资产总额、从业人数等)和减免的具体条件来做出判断。

3、类比推理

- 考查对象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为背景,“传统节日:现代节日”这样的类比,两者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关系,传统节日是历史文化的积淀,现代节日可能融入了新的元素和理念,但都是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4、逻辑判断

- 包括翻译推理、真假推理等,在涉及政务公开政策的讨论中,会有“如果政府信息公开透明,那么民众满意度就会提高”这样的翻译推理题目,还有关于多个部门工作汇报真实性的真假推理题目,需要考生根据给定的条件判断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

四、资料分析

1、文字型资料

- 通常是一段关于社会经济、人口等方面的文字描述,在分析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文字资料中,会涉及人口总数、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内容,考生需要从这些文字中提取关键数据,如计算某一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等,这要求考生能够快速筛选有用信息并进行简单计算。

2、表格型资料

- 比如统计各地区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占比等内容的表格,考生要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分析不同地区经济增长的差异、各产业的贡献率等,通过比较不同年份不同地区的制造业产值及其在总产值中的占比,可以看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心转移情况。

3、图形型资料

- 常见有柱状图、折线图等形式,以柱状图展示不同城市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例,考生可以通过观察柱子的高低比较不同城市空气质量的差异,还可以结合其他资料分析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如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等。

五、常识判断

1、政治常识

- 涉及党的方针政策、国家机构的设置和职能等,在当前强调依法治国的背景下,会考查考生对宪法规定的国家机构权力运行机制的理解,以及党在法治建设中的领导作用等内容。

2、经济常识

- 包含宏观经济政策、经济现象等,如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解,考生需要知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并且要能够结合实际经济案例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法律常识

- 涵盖民法、刑法等多个法律领域的基础知识,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会考查消费者享有的权利(如知情权、安全权等),以及当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时的维权途径(协商、投诉、诉讼等)。

4、历史常识

- 中国近现代史是重点考查内容之一,比如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长征精神的内涵等,世界历史中的一些重要事件也可能成为考点,如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等。

5、文化常识

- 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如诗词歌赋、传统节日等)和艺术(如书法、绘画等),在传统文化中,会考查古诗词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的家国情怀;在艺术领域,会考查不同朝代书法风格的特点等。

6、地理常识

- 涉及自然地理(如地形地貌、气候类型等)和人文地理(如城市分布、区域发展等),会考查我国主要的山脉走向、河流的水系特征,以及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模式差异等内容。

7、科技常识

- 主要是前沿科技成果和基础科学知识,如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智能诊断系统)、航天技术的新突破(火星探测任务)等都是可能的考点,像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的基本概念也可能出现在题目中,如能量守恒定律在新能源开发中的应用等。

8、环保常识

- 考查生态保护理念和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温室气体排放等)、应对措施(节能减排、植树造林等),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等内容。

问题:在公务员行测考试中,如何提高资料分析部分的答题速度和准确率?

解答:要熟练掌握基本的统计术语和计算公式,如增长率公式、比重公式等,学会快速浏览资料,抓住关键数据和信息,比如文字资料中的关键词(“同比”“环比”等)、表格资料中的表头和重点数据行、图形资料中的坐标轴含义和图形特点,多做练习题,培养对不同类型资料的分析敏感度,总结解题技巧,如估算法在计算复杂数据时的合理运用,注意合理安排答题时间,不要在某一道难题上花费过多时间。

小编有话说:公务员行测考试是对考生综合素质的一次全面检验,每个板块都有其独特的考查重点和难点,希望广大考生认真备考,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加强练习,争取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开启自己的公职之路。

标签: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申论考试 面试环节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