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厦门大学计算机专业哪个老师研究方向更贴合人工智能?

在厦门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选择一位合适的导师对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研究方向涵盖人工智能、大数据、网络安全、软件工程、计算机系统等多个领域,不同老师在学术背景、研究风格、指导模式上各有特点,以下从研究方向、学术成果、指导风格等维度,综合介绍几位具有代表性的老师,供参考。

厦门大学计算机专业哪个老师研究方向更贴合人工智能?-图1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领域

周凯波教授

研究方向: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尤其专注于多模态学习与跨模态理解。
学术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在NeurIPS、ICML、CVPR等顶级会议发表论文30余篇,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指导风格: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科研能力,每周组会严格检查研究进展,提供大量实验资源支持(如GPU集群),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对论文写作和投稿指导细致。
适合学生:有扎实数学基础(线性代数、概率论)和编程能力(Python、PyTorch),目标顶会/顶刊,希望从事前沿算法研究的学生。

纪荣滨教授

研究方向:强化学习、决策智能、自动驾驶中的感知与控制。
学术成果: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IEEE Fellow,在JMLR、TPAMI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研发的强化 learning 算法被多家企业应用于实际场景。
指导风格:产学研结合紧密,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常带领学生与企业合作项目(如华为、特斯拉),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工程落地能力,对学生创新思维要求高。
适合学生:对算法落地感兴趣,动手能力强,能承受一定项目压力,希望未来进入工业界从事研发工作。

数据科学与系统领域

李志斌教授

研究方向:大数据管理与分析、分布式数据库、图计算系统。
学术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在SIGMOD、VLDB、ICDE等数据库顶级会议发表论文20余篇,研发的分布式图计算系统已应用于金融风控领域。
指导风格:严谨细致,注重系统底层原理,要求学生深入理解代码实现(如C++/Java),实验设计规范,对论文逻辑性要求极高,组会常针对技术细节展开辩论式讨论。
适合学生:对系统开发感兴趣,有耐心钻研底层技术,不畏惧复杂代码,适合希望从事数据库、大数据系统研发的学生。

张云泉教授

研究方向:高性能计算、并行与分布式系统、存储系统优化。
学术成果: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在SC、HPDC等高性能计算顶级会议发表论文40余篇,研发的并行存储系统在国家超算中心部署应用。
指导风格:工程导向明确,强调“解决问题”,常带领学生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如“天河”超算优化),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系统调试和性能优化能力,对学生抗压能力有较高要求。
适合学生:对计算机系统底层有浓厚兴趣,动手能力强,能适应高强度的项目周期,目标进入科研机构或超算中心从事系统研发。

网络安全与软件工程领域

郭浩教授

研究方向:网络空间安全、隐私计算、区块链安全。
学术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IEEE S&P、USENIX Security、CCS等安全顶级会议发表论文15余篇,提出的隐私保护方案被多家政务平台采用。
指导风格:注重学生安全思维的培养,强调“攻防结合”,要求学生掌握漏洞挖掘工具(如GDB、Wireshark),组会常进行案例分析,鼓励学生参与CTF竞赛和实际漏洞挖掘项目。
适合学生:对网络安全感兴趣,逻辑思维强,有耐心钻研漏洞细节,希望从事安全研究或企业安全岗位。

陈海山教授

研究方向:软件工程、智能软件测试、程序分析与修复。
学术成果: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在ICSE、FSE、ASE等软件工程顶级会议发表论文25余篇,研发的自动化测试工具被华为、腾讯等企业采纳。
指导风格:温和耐心,注重学生工程规范和代码质量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软件工程全流程(需求分析、设计、测试),对论文创新性和实用性平衡要求较高。
适合学生:对软件开发流程感兴趣,代码风格规范,希望从事软件测试、开发或质量保障相关工作。

选择导师的建议

  1. 明确研究方向:根据自身兴趣(如算法/系统/安全)和职业规划( academia/industry ),优先选择与目标方向匹配的老师。
  2. 了解学术风格:通过阅读老师近年论文、参加实验室宣讲会,判断其研究是“理论导向”还是“应用导向”,是否符合自己的学习习惯。
  3. 主动沟通:建议提前邮件联系老师,简要介绍自己的背景和兴趣,询问招生计划和指导风格,观察回复态度是否积极。

相关问答FAQs

Q1:如何判断一位老师是否适合自己?
A1:可以从三个维度综合判断:一是研究方向是否与自身兴趣一致,可通过阅读老师论文了解其研究内容;二是指导风格是否匹配,例如有的老师要求高产出(适合抗压能力强、追求学术成果的学生),有的老师更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适合需要更多自主空间的学生);三是实验室资源,例如是否有充足的计算资源、项目经费支持,以及师兄师姐的就业/深造去向,建议通过学长学姐或实验室官网获取更真实的信息。

Q2:联系导师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A2:联系导师时,邮件应简洁明了,包含以下内容:自我介绍(本科学校、专业、GPA、科研经历/项目经历)、对老师研究方向的兴趣点(具体提及1-2篇老师论文的启发)、自身优势(如编程能力、数学基础)、是否计划报考其研究生,避免群发邮件,每个导师的邮件内容应个性化,礼貌询问老师是否方便进一步交流(如线上会议),并耐心等待回复,若一周未回复可适当礼貌提醒。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