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学领域的教授团队实力雄厚,涵盖了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等多个方向,其中多位教授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以下从研究方向、学术成果、教学贡献等角度,介绍几位具有代表性的物理学教授,供参考。
长期从事凝聚态物理研究的领军者
凝聚态物理是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的传统优势方向,以“低维材料与器件”和“量子输运”为研究特色。陆延青教授是该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他长期从事铁电、介电材料及器件的研究,尤其在新型无铅压电陶瓷、铁电存储器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突破性成果,作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陆延青教授团队在《Nature Materials》《Advanced Materials》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相关成果多次被选为封面文章,并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在教学方面,他主讲《凝聚态物理导论》等课程,注重将前沿科研融入教学,培养的多名学生进入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从事博士后研究。
另一位在凝聚态物理领域活跃的教授是肖敏教授,其研究方向为“二维材料的物性与调控”,她专注于石墨烯、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等低维材料的电学、光学性质研究,开发了多种材料制备与表征技术,近年来,她主持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Physical Review B》《ACS Nano》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研究成果为新型纳米电子器件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肖敏教授指导的学生多次在“全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中获奖,其教学风格以严谨细致著称,深受学生好评。
光学与量子信息研究领域的实力派
光学是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的另一重点方向,尤其在“量子光学”和“光子晶体”领域形成了特色团队。马余根教授是该方向的学术骨干,长期从事量子纠缠、量子通信及量子计算的理论研究,他在连续变量量子纠缠的调控、量子中继器等方向提出了多个创新性模型,相关成果发表于《Physical Review Letter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马余根教授还担任《量子电子学报》编委,积极推动国内量子光学领域的发展,同时承担《量子力学》《量子光学》等课程教学,其课堂内容深入浅出,善于通过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在实验光学领域,谢臻达教授的研究聚焦于“微纳光子器件与超构材料”,他带领团队开发了基于表面等离激元的新型传感器,在生物检测、环境监测等方面具有应用潜力,近年来,他主持了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Laser & Photonics Reviews》《Small》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谢臻达教授注重科研与产业结合,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其团队研发的微型光谱仪原型已进入测试阶段。
理论物理与粒子物理的探索者
理论物理方向以谭锡林教授为代表,他长期从事粒子物理唯象学研究,尤其在新物理现象探索、强子物理等领域成果显著,谭锡林教授提出了多个关于中微子混合、暗物质相互作用的理论模型,部分成果被国际实验合作组引用,作为“江苏省物理学会”理事,他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并主讲《电动力学》《量子场论》等研究生课程,其教学逻辑清晰,强调物理思想的培养。
平加艳教授在“原子核结构理论”方面也有深入研究,专注于奇特核性质、核反应动力学等课题,她运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和壳模型的方法,对原子核的高激发态、衰变机制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相关成果发表于《Physical Review C》《Journal of Physics G》等期刊,平加艳教授指导的本科生科研小组曾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教学与科研并重的中青年学者
除了上述资深教授,学院还有一批中青年学者在物理学领域崭露头角。王振林教授专注于“计算物理与材料设计”,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新型功能材料的电子结构与性能,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并在《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他承担的《计算物理》课程,将编程实践与物理问题结合,提升了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张弋教授则在“物理课程与教学论”领域颇有建树,长期从事中学物理教学改革、科学教育研究,主持多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主编《中学物理教学设计》等教材,对提升师范生教学技能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代表性教授研究方向概览
为更直观展示各位教授的研究领域,以下简要列举部分教授的学术方向:
姓名 | 研究方向 | 学术成就与荣誉 |
---|---|---|
陆延青 | 凝聚态物理(铁电材料与器件) | 国家杰青,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
肖敏 | 凝聚态物理(二维材料物性) |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发表SCI论文50余篇 |
马余根 | 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 | 发表PRL、NC论文多篇,担任期刊编委 |
谢臻达 | 光学(微纳光子器件) | 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申请专利10余项 |
谭锡林 | 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唯象学) | 江苏省物理学会理事,国际模型被广泛引用 |
相关问答FAQs
Q1: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教授中,哪位在凝聚态物理领域的影响力较大?
A:陆延青教授是凝聚态物理领域的代表性学者,作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他在铁电材料、无铅压电陶瓷等方向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团队成果多次发表于《Nature Materials》等顶级期刊,对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Q2:光学方向的教授有哪些特色研究方向?
A:南京师范大学光学领域的教授各具特色:马余根教授专注于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研究量子纠缠调控、量子通信等理论问题;谢臻达教授则从事实验光学,聚焦微纳光子器件与超构材料,开发新型传感器和光谱仪技术,两者分别从理论和实验角度推动了光学学科的发展。
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教授团队在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均表现突出,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选择对应方向的研究导师,在学术氛围浓厚的环境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