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镇江市在教育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教育资源供给持续优化
1、学校建设:镇江市教育局会同相关部门进行市区义务教育布局规划的修编工作,并制订和实施“八校联动、三大工程”布局调整方案,优化主城区教育资源布局配置,市财政投入近10亿元,新增教育用地约150亩,新建校舍面积11万平方米,建成省镇江中学附属初中、市特教中心新校区等一批新学校,改扩建市江南学校、市第三中学等。
2、经费保障:镇江市累计投入约60亿元用于新建改扩建学校153所,教育经费总投入从“十二五”以来不断增长,“十三五”期间达到440.31亿元,增幅达43%,落实“两个只增不减”政策,建立生均财政拨款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待遇不低于公务员待遇。
3、师资队伍:全市共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1.9万名左右,占事业编制总量约三分之一,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补充“音体美”、心理健康等紧缺学科教师,实施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培养计划,2019年以来定向培养乡村教师600余名,并通过教师“县管校聘”改革,让城镇优秀教师和校长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流动比例从16%上升到19%。
二、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1、监测质量:镇江的义务教育监测质量和高中教育教学质量从“十二五”期间全省中游水平上升到第一方阵,在全国率先全区域创成“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市、区)”,教育内涵发展持续深入。
2、课程改革:以镇江市中山路小学为例,学校构建了常规课程、特色课程、兴趣课程3大类,共114个课后服务主题课程,涵盖学科实践、科学探索、科技制作、人文艺术、动感体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创意生活等类别,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3、集团化办学:丹阳市出台《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促进优质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教育行政部门推进“县管校聘”、集团化办学等改革项目,1000余名骨干教师从城区学校向农村学校流动,城区优质品牌学校领衔组建覆盖所有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的12个教育集团,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一池春水”被激活。
4、职业教育:在职业院校,镇江持续加大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联合培育力度,深化“引企入教”改革,以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面对特殊学习需要学生,镇江创新开设特职融合高中班。
三、教育公平有效推进

1、学前教育:作为国家学前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地区,镇江出台《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普惠性学位增加了近16000个,全市优质幼儿园覆盖率达92.33%。
2、义务教育: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达标比例从85%上升到90%以上,列全省第一,通过规划引领、技术赋能、师资打造、加大投入等方式,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3、特殊教育:镇江共有特殊教育学校5所,为特殊儿童提供了专门的教育服务和关爱。
四、教育改革创新成效显著
1、教育督导体制改革:镇江率先开展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工作,推动教育督导常态化、制度化,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2、现代学徒制改革:在职业院校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改革,加强校企合作,培养了大量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
3、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通过集团化办学模式,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与辐射,缩小了城乡、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提升了整体教育水平。
五、教育服务保障完善
1、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镇江积极回应民生关切,常态化实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100%公办学校就读措施,保障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
2、资助困难家庭学生:累计发放各类助学金3.11亿元,帮扶困难家庭学生34万人次,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镇江市在教育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包括教育资源供给持续优化、教育质量不断提升、教育公平有效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成效显著以及教育服务保障完善等方面,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为镇江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