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颅内压(ICP)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所产生的压力,正常值为70-180mmH2O(5-13.5mmHg),以下是关于如何测量颅内压的详细解答:
一、有创性监测
1、脑室内测压
原理与方法:通过在患者的侧脑室穿刺置入导管,将脑脊液引流到外部的压力传感器中,从而测量颅内压,这是目前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且准确的测量方法之一,被誉为颅内压监测的“金标准”。
具体操作:患者取侧卧位,通常选择发际上2-3cm、旁开中线2-3cm作为穿刺点,局部消毒、麻醉后,用穿刺针垂直刺入头皮,缓慢进针,当感觉穿透硬脑膜时停止进针,拔出针芯,此时可见脑脊液流出,连接测压管读取压力值,正常情况下,成人的颅内压为70-180mmH2O(5-13.5mmHg),如果怀疑有颅内压升高者,先行眼底检查,有明显视乳头水肿或有脑疝先兆者,禁忌穿刺。
2、硬脑膜下压力监测
原理与方法:是将压力换能器放置于硬膜外进行检测,此法可连续监测,感染率较小,也可长期使用。
具体操作:需在手术中将患者头皮切开,定位穿刺点,通常选择发际上2-3cm、旁开中线2-3cm,切开头皮后,用穿刺针垂直刺入头皮,缓慢进针,当感觉穿透硬脑膜时停止进针,拔出针芯,将压力换能器放置在硬膜外适当位置,固定并连接监测设备。
3、硬膜外压力监测

原理与方法:把压力换能器放置于硬膜外进行检测。
具体操作:同样需要在手术中进行操作,穿刺点的选择和操作过程与硬脑膜下压力监测类似,但要注意避免损伤硬脑膜和蛛网膜等结构,将压力换能器放置在硬膜外腔后,妥善固定并连接监测设备。
4、脑实质内监测
原理与方法:采用先进的监测仪器,在患者颅骨钻孔后,将传感器探头水平插入脑实质2cm,以检测脑实质内的颅内压,此法可连续监测,患者活动时对压力影响较小。
具体操作:首先对患者头部进行局部麻醉和消毒,然后使用电钻在颅骨上钻一个小孔,将传感器探头通过小孔插入脑实质内2cm左右,固定好探头并连接监测设备,操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无菌原则,防止感染。
二、无创性监测
1、经颅磁刺激(TMS)技术
原理与方法:利用磁场刺激大脑皮层运动区,产生诱发电位,通过分析诱发电位的波形、振幅和潜伏期等参数来间接反映颅内压的变化。
具体操作:患者取坐位或卧位,放松状态,将刺激线圈放置在患者头部相应的运动皮质区域上方,调整合适的刺激强度和频率,给予磁场刺激,在对侧肢体的相关肌肉上放置电极片,记录诱发电位信号,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实验设计,可能需要多次重复刺激和记录。
2、眼部超声多普勒技术
原理与方法:利用眼部血管的血流速度与颅内压之间的相关性,通过测量眼部血管的血流速度来间接评估颅内压,常用的指标包括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等血管的血流参数。
具体操作:患者取仰卧位,闭上眼睛,使用眼部超声多普勒仪,将探头轻轻放置在闭合的眼睑上,对准眼球后方的视神经动脉等血管进行探测,调整探头的位置和角度,获取清晰的血流频谱图像,测量血管的血流速度等参数。
3、闪光视觉诱发电位(VEP)技术
原理与方法:通过短暂的闪光刺激视网膜,引起视神经通路的电活动变化,记录从视网膜到视皮层的视觉诱发电位,其潜伏期和振幅等指标可反映视神经传导功能,进而间接推测颅内压的变化。
具体操作:患者坐在暗室内,眼睛注视前方的刺激屏幕,给予短暂的闪光刺激,同时在头部相应位置放置电极片记录诱发电位信号,刺激强度、频率和记录时间等参数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颅内压的测量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在实际应用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测量颅内压,都应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