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教学设计撰写指南
一、前期分析
1、学情分析
- 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例如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以形象思维为主;高年级学生开始向抽象思维过渡,比如在教授数学图形认识时,低年级学生可能需要更多实物展示和直观演示,而高年级学生可以结合图形的性质和公式进行推导理解。
- 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测试等方式掌握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如在语文教学中,了解学生对字词的积累情况,以便确定新课文中字词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 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风格,有些学生喜欢小组合作学习,有些则更倾向于独立思考;有的学生对故事性内容感兴趣,有的对实验操作类更专注,这会影响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的选择。
2、教材分析
- 明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该教学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知识体系中的位置,是基础知识的铺垫,还是知识的拓展与深化,在英语教学中,低年级的简单单词和日常用语是后续语法学习和阅读写作的基础。

- 梳理教材内容,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知识和技能,难点是学生理解或掌握有困难的内容,如科学课中,“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是难点,而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基本过程是重点。
- 挖掘教材中的教育资源,包括文中的图片、课后习题、拓展阅读材料等,这些资源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二、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目标
-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明确学生应掌握的具体知识和技能,在美术课上,学生要掌握某种绘画工具(如水彩笔)的使用方法,能够运用色彩搭配绘制一幅简单的风景画。
- 目标要具体、可测量,避免使用模糊的表述,如“学生能理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可进一步细化为“学生能说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S = a×h÷2,并能正确运用该公式计算不同底和高的三角形面积”。
2、过程与方法目标
- 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如在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学会用画图、列表等方法辅助解题。
- 描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和能力发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长方形周长和面积的关系,学生能提高合作交流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引导,比如在品德与社会课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责任感等。
- 目标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如“通过欣赏传统节日的文化习俗,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维度 | 示例(以小学语文《桂林山水》为例) |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正确认读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 4 自然段,理解课文中描写山水景色的优美语句,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桂林山水的特点。 |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观看桂林山水的图片、视频资料,感受其美景,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通过小组讨论,体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增强对大自然的保护意识。 |
三、教学重难点设计
1、教学重点
- 通常是与教学目标紧密相关的核心知识和关键技能,如在上述《桂林山水》的教学中,重点是理解课文中描写山水景色的优美语句和作者的表达方法,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达成知识与技能目标以及对文章的深入理解。
- 对于一些具有连贯性和系统性的知识,重点是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的部分,在数学运算教学中,整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是重点,它为小数、分数加减法的学习提供基础。
2、教学难点
- 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难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在《桂林山水》中,难点可能是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文字生动地描绘出山水的美,以及这种描写所蕴含的情感,因为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对文字背后的意境理解有一定难度。
- 难点也可能是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或需要较高思维能力才能掌握的知识,比如在科学课中,“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这一知识点,理解地球公转产生四季变化的现象对学生来说可能较为困难。
四、教学方法设计
1、讲授法
- 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适用于讲解概念、原理、历史事件等内容,在语文课堂上讲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数学课堂上讲解数学定理的推导过程等。
- 讲授时要语言清晰、生动,注意语速和语调的变化,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2、讨论法
- 组织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思维碰撞,如在社会课上讨论“如何保护环境”,每个学生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发表观点,拓宽思路。
- 教师要提前设计好讨论问题,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控制讨论时间和节奏,最后进行总结归纳。
3、演示法
- 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实验等方式进行教学,在科学课上演示物体的沉浮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帮助学生理解物体沉浮的原理。
- 演示过程要清晰、准确,让学生能够观察到关键步骤和现象,同时鼓励学生参与演示后的讨论和总结。
4、探究法
-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收集证据、验证假设,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在综合实践课上探究“校园植物的种类和分布”,学生通过实地观察、查阅资料等方式完成探究任务。
-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究条件和指导,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探究计划,在探究过程中及时给予支持和反馈。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
- 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故事导入、问题导入、情境导入等,在教授《狐假虎威》这篇课文时,可以先讲一个狐狸和老虎的小故事作为引子,然后提问学生:“你们想知道课文中的狐狸是怎么做的吗?”从而自然地导入新课。
- 导入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 3 - 5 分钟。
2、新授环节
- 这是教学的核心环节,按照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逐步展开教学,可以结合教学方法,如先讲授基本概念,再通过演示或讨论加深理解,在数学教学中,先讲解四边形的定义和分类,然后通过展示不同的四边形实物让学生判断归类,进一步巩固知识。
- 在新授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3、练习环节
- 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练习形式可以多样化,如书面练习、口头练习、实践操作练习等,在英语教学中,学完新单词后可以进行单词拼写比赛、单词造句练习等。
- 练习难度要适中,分层设计练习题目,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及时反馈学生的练习情况,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分析和纠正。
4、总结环节
-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总结重点知识和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自己先总结,然后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在音乐课结束时,让学生说一说学了哪些歌曲演唱技巧,教师再强调关键的发声方法和节奏把握要点。
- 总结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加深记忆。
5、作业布置环节
-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适量的作业,作业形式可以包括书面作业、阅读作业、实践作业等,如在语文教学中,除了书面的生字词抄写外,还可以布置阅读课外书籍并写读书笔记的实践作业。
- 作业要具有开放性和趣味性,避免机械重复的作业,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六、教学评价设计
1、形成性评价
-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目的是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可以通过课堂提问、小组活动观察、作业批改等方式进行,在小组讨论中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发言质量等,对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对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 形成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进步情况。
2、终结性评价
- 在一个教学单元或学期结束时进行的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能力,常见的形式有期末考试、学业水平测试等,在学期末对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进行全面考试,根据考试成绩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要求。
- 终结性评价结果可以作为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但也要认识到其局限性,不能仅仅以考试成绩来
标签: 小学教学设计 撰写方法 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