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行测知识点总结

科菲 国考专题 22
国考行测知识点总结-第1张图片-益智教育网

国考行测知识点总结

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简称行测)主要考查与行政职业上的成功有联系的一系列心理潜能,其考试内容涵盖多个方面,以下是对国考行测知识点的详细总结。

一、言语理解与表达

1、逻辑填空

- 注重对实词和成语的辨析,要分析语境,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词语的含义,在描述一个事物从无到有、逐渐发展的过程时,可能会用到“从微末中兴起”等表述,这就需要考生准确理解词语的细微差别,要注意词语的搭配,包括主谓搭配、动宾搭配、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等,提高能力”“改善生活”“树立榜样”,这些搭配是固定且符合语言习惯的。

- 近义词辨析是重点,需要从语义轻重、侧重点、感情色彩、语体风格等方面进行区分,如“成果”“结果”“后果”,“成果”侧重积极的结果,语义较重;“结果”较为中性;“后果”一般指不良的结局,语义较轻且带有一定的贬义。

2、阅读理解

- 主旨概括题要求提炼文段的中心思想,通常可以通过寻找关键词(如“““等关联词)、分析行文脉络(总分总、总分、分总等结构)来确定主旨,文段开头提出问题,中间分析原因,结尾提出对策,那么重点可能是对策部分。

国考行测知识点总结-第2张图片-益智教育网

- 意图判断题则需要揣摩作者的意图,不能仅仅停留在文段的表面意思,有时作者的意图是通过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的,需要结合社会背景知识来理解,文段讲述当前环境污染的现状,作者的意图可能是呼吁加强环境保护措施。

- 细节理解题需要仔细比对选项与原文,注意选项中的偷换概念、范围扩大或缩小、无中生有等错误,原文说“大部分鸟类在冬季会迁徙”,选项说“所有鸟类在冬季都会迁徙”,这就是范围扩大的错误。

3、语句表达

- 语句排序题要遵循一定的逻辑原则,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等,可以通过观察选项的首句或尾句来确定突破口,也可以根据关联词(如“因为………”“虽然………”)来判断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 语句衔接题要关注前后文的内容,保持话题一致和逻辑连贯,比如前文在讲科技的发展带来的便利,后文就应该衔接与之相关的科技对社会其他方面的影响等内容。

二、数量关系

1、数学运算

- 常见题型包括工程问题、行程问题、排列组合问题、概率问题等,以工程问题为例,核心公式是工作总量 =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如果甲队单独完成一项工程需要A天,乙队单独完成需要B天,那么甲乙两队合作的效率就是1/A + 1/B,合作完成的时间就可以用工作总量除以合作效率来计算。

- 行程问题的关键在于掌握路程 = 速度×时间的公式,以及相遇问题(路程和 = 速度和×相遇时间)、追及问题(路程差 = 速度差×追及时间)等基本关系,甲以每小时5公里的速度从A地出发前往B地,乙以每小时4公里的速度从B地出发前往A地,A、B两地相距18公里,通过计算可以得出他们相遇的时间。

- 排列组合问题需要区分排列(有顺序要求)和组合(无顺序要求),从5个人中选3个人去参加比赛,这是组合问题,计算公式为C(5, 3) = 5!/[3!(5 - 3)!];如果是给这3个人安排不同的座位,就是排列问题,计算公式为A(5, 3) = 5!/(5 - 3)!。

- 概率问题的基本公式是概率 = 满足条件的情况数/总情况数,比如从一个装有3个红球、2个白球的不透明袋子里随机摸出一个球,摸到红球的概率就是3/(3 + 2) = 3/5。

2、数字推理

- 数列推理主要有数字推理和图形推理两种形式,数字推理包括等差数列(相邻两项之差相等)、等比数列(相邻两项之比相等)、和数列(每一项等于前面几项的和)、平方数列(底数为连续的自然数,指数为常数)等,2、4、6、8、10就是一个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

- 图形推理要观察图形的规律,包括位置变化(平移、旋转、翻转)、样式变化(叠加、遍历)、数量变化(点、线、面的数量增减)等,通过观察一组图形发现它们是按照顺时针方向每次旋转45度来变化的,就可以推断出下一个图形的位置。

三、判断推理

1、图形推理

- 除了上述提到的规律外,还有一些复杂的规律,如相切、相交、包含等关系的变化,在一个图形序列中,第一个图形是一个圆包含一个小三角形,第二个图形是圆和小三角形相切,第三个图形是小三角形在圆的外部且有交点,这就体现了一种包含 - 相切 - 相交的规律变化。

- 对于立体图形的推理,要熟悉各种立体图形(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的展开图和截面图,比如正方体的展开图有多种类型,需要能够快速识别并判断其折叠后的立体形状。

2、定义判断

- 要准确把握定义的关键信息,包括主体、客体、行为方式、限定条件等。“邻避效应”的定义是在现代化的城市里,居民或当地单位因担心建设项目(如垃圾场、核电厂、殡仪馆等邻避设施)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而激发人们的嫌恶情结和集体反对行为,采取高度情绪化的强烈抗拒甚至暴力行为,在判断某个案例是否属于邻避效应时,就要看是否符合主体是居民或当地单位、客体是邻避设施、存在负面情绪和抗拒行为等关键信息。

3、类比推理

- 类比推理涉及近义关系、反义关系、种属关系、组成关系、对应关系等多种关系,苹果和水果是种属关系,轮胎和汽车是组成关系,医生和病人是对应关系,在解题时要分析清楚词语之间的关系,并且要注意词语的顺序和逻辑关系,电脑:键盘”和“汽车:轮胎”虽然都是组成关系,但词语顺序不同,一个是整体在前部件在后,一个是部件在前整体在后。

4、逻辑判断

- 翻译推理是重点之一,通过将题干中的文字语言翻译成逻辑符号(如“……”表示推出关系,“只有……才……”表示必要条件关系等),然后运用逻辑规则(如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等)进行推理。“如果下雨,地面就会湿”,可以翻译为“下雨→地面湿”,如果已知地面湿了,根据肯后推不出必然结论的规则,不能确定一定下雨了。

- 加强论证和削弱论证题需要找出论点和论据,然后分析选项对论点的支持或削弱程度,加强论证的方法有增加论据(举例子、讲道理来支持论点)、加强论点(直接重申论点的正确性)、建立联系(在论据和论点之间建立桥梁)等;削弱论证的方法有削弱论点(直接反驳论点)、否定论据(说明论据不可靠)、切断联系(指出论据和论点之间没有关系)等。

四、资料分析

1、统计术语

- 要理解一些基本的统计术语,如同比(与上年同期相比)、环比(与上一统计周期相比)、增长率(增长量/基期量)、比重(部分量/整体量)、平均数(总数/总个数)等,2024年某省GDP为1000亿元,2023年为800亿元,则同比增长率为(1000 - 800)/800×100% = 25%。

- 学会根据给定的数据和图表(柱状图、折线图、饼图、表格等)进行分析和计算,柱状图适合比较不同类别数据的大小;折线图用于展示数据的变化趋势;饼图能直观地反映各部分占总体的比例关系;表格则可以提供详细的数据信息。

2、计算技巧

- 为了快速计算,需要掌握一些估算方法,如截位估算法(根据数据的精度要求截取有效数字进行计算)、直除法(分子除以分母得到商)、化同法(将分数化为分子相同或分母相同的形式便于比较)等,计算179.5÷6.8,可将179.5近似看作180,6.8近似看作7,则结果约为180÷7≈25.7。

- 要学会运用一些速算技巧,如平方数运算(牢记1 - 20的平方数)、尾数法(通过计算结果的尾数来确定答案)等,比如计算34×36,

标签: 题型分类 解题技巧 知识覆盖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