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高二生物必修3思维导图怎么画才高效?

高二生物必修3内容围绕“稳态与调节”展开,系统阐述了生命活动的维持机制及与环境的关系,通过思维导图梳理核心概念,可帮助构建知识框架,理解内在逻辑,以下从模块划分、核心概念及联系三方面展开,并辅以表格归纳重点内容。

高二生物必修3思维导图怎么画才高效?-图1

内环境与稳态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三者通过动态维持渗透压、pH、温度等相对稳定,即内环境稳态,稳态的调节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其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体液调节通过激素实现,免疫调节则负责清除异物和衰老细胞,三者相互协调,共同保障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血糖平衡的调节涉及胰岛分泌胰岛素(降血糖)和胰高血糖素(升血糖),同时受下丘脑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调控,而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可参与清除异常细胞,体现多系统协同。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其作用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和动作电位(外负内正)的形成与K⁺外流和Na⁺内流有关,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在突触处通过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体液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激素由内分泌腺(如垂体、甲状腺、胰岛)或内分泌细胞分泌,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作用缓慢、范围广、持续时间长,下丘脑是内分泌调节的中枢,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能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垂体调控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如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互影响,例如体温调节中,寒冷刺激下下丘脑通过神经调节促进骨骼肌战栗、肾上腺素分泌,同时通过体液调节促进甲状腺激素分泌,共同维持体温稳定。

免疫调节

免疫是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包括非特异性免疫(第一、二道防线,如皮肤黏膜、吞噬细胞)和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分为体液免疫(由B淋巴细胞介导,浆细胞产生抗体)和细胞免疫(由T淋巴细胞介导,效应T细胞裂解靶细胞)。

免疫失调可引发疾病: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的反应,如过敏性鼻炎)、自身免疫病(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如类风湿关节炎)、免疫缺陷病(免疫功能不足,如艾滋病),疫苗通过接种抗原刺激机体产生记忆细胞,实现主动免疫,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可识别并清除突变细胞,预防肿瘤。

植物的激素调节

植物激素由植物体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生长素是最早发现的激素,其合成部位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如顶端优势(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和种子萌发,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和种子萌发,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如2,4-D作为除草剂(高浓度时杀死双子叶植物),而生长素类似物(如NAA)可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植物的生命活动受多种激素共同调节,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通过影响激素的合成和分布影响生长,如短日照植物(如菊花)在秋季日照缩短时开花,与脱落酸含量增加有关。

种群和群落

种群是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其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和空间特征(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样方法(适用于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群落是在相同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其特征包括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标志)、种间关系(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如森林分层,水平结构如镶嵌分布)和演替(初生演替如裸岩演变为森林,次生演替如弃耕农田恢复为森林),人类活动可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如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结构包括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10%~20%传递效率),研究意义是帮助人们合理调整能量关系,如多级利用秸秆(作饲料、燃料、肥料),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如碳循环、氮循环),与能量流动同时进行,相互依存。

信息传递包括物理信息(光、声)、化学信息(气味)和行为信息,在个体、种群、生态系统层面发挥作用,如花香吸引昆虫传粉,生态系统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干扰并保持原状)和恢复力稳定性(遭到破坏后恢复原状),两者往往相反,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措施有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易地保护(建立动植物园),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等,需通过可持续发展理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重点概念归纳表

模块 核心概念 关键要点
内环境与稳态 内环境组成 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
稳态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神经调节 反射弧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兴奋传导 神经纤维上电信号传导,突触处神经递质传递
体液调节 激素调节特点 缓慢、广泛、持久;通过体液运输
下丘脑地位 神经中枢和内分泌枢纽
免疫调节 特异性免疫 体液免疫(B细胞、抗体)、细胞免疫(T细胞、效应T细胞)
免疫失调 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
植物激素调节 生长素作用 两重性、极性运输
其他激素 赤霉素(促进生长)、细胞分裂素(促进分裂)、脱落酸(抑制生长)
种群和群落 种群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群落演替 初生演替、次生演替;影响因素(气候、生物、人类活动)
生态系统 能量流动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10%~20%传递效率
生物多样性保护 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易地保护(动植物园)

FAQs

问:如何理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关系?
答: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在调节生命活动中相互协调,共同维持内环境稳态,神经调节通过反射弧快速、精准地调节生理过程(如手碰到烫物体立即缩手),而体液调节通过激素缓慢、广泛地影响代谢(如甲状腺激素调节新陈代谢速率),血糖平衡调节中,血糖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体液调节),同时下丘脑通过神经调节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血糖降低时,神经调节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体液调节促进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两者共同维持血糖稳定,下丘脑作为神经中枢和内分泌枢纽,连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实现两者的信息整合与协同作用。

问:生长素的两重性在农业生产中有哪些应用?
答:生长素的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如NAA)浸泡插条基部,促进不定根形成,提高扦插成活率。②防止落花落果: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防止未受粉的雌花脱落,促进果实发育(如无籽番茄培育)。③除草剂:利用高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如2,4-D)抑制双子叶植物生长,而单子叶植物对其不敏感,可用于农田除草。④顶端优势原理的应用:摘除顶芽(如棉花摘心),解除顶端优势,促进侧芽发育,增加分枝,提高产量,需注意,生长素的应用需根据植物种类、生长阶段选择适宜浓度,避免浓度过高产生抑制效果。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