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比思维和学而思都是中国教育领域中知名的少儿数学思维培训品牌,两者在发展历程、教学理念、课程体系和运营模式上既有共通之处,也存在各自的特色差异,从行业背景来看,中国少儿数学思维教育市场近年来随着家长对素质教育重视程度的提升而迅速扩张,而摩比思维和学而思作为该领域的先行者,分别依托不同的基因和资源,形成了独特的品牌影响力。
摩比思维好未来教育集团旗下的高端品牌,成立于2008年,最初专注于3-8岁儿童的数学思维启蒙教育,其名称中的“摩比”取自“Modeling”(建模)和“Building”(构建),旨在通过动手操作和情境体验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摩比思维的课程设计深受美国国家实验室数学教育研究成果影响,结合中国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形成了“玩中学、做中学”的教学特色,在课堂上,孩子们会通过积木拼搭、图形分类、数字游戏等互动教具,直观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教师则更多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孩子自主探索和表达,这种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数学教育中“重计算、轻思维”的弊端,更注重培养孩子的数学素养和思维习惯。
学而思则由曹允东于2003年在北京创立,最初以K12学科辅导起家,2010年在美国纽交所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在美上市的中小学教育机构,与摩比思维专注于低龄段不同,学而思的业务覆盖3-18岁全年龄段,从数学思维启蒙到中学学科竞赛辅导,形成了完整的K12教育生态链,学而思的数学思维课程体系分为“乐”“思”“通”三个阶段,分别对应兴趣培养、思维提升和能力拓展,强调“螺旋式上升”的知识设计,即通过不同难度层级的知识点反复迭代,帮助孩子构建系统化的数学思维网络,在教学实施上,学而思注重“科技+教育”的融合,自主研发了ICS智能教学系统,通过动画课件、实时互动和学情分析,实现规模化教学下的个性化辅导,这种模式既保证了教学效率,又能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提供精准强化。
在课程体系的具体设计上,两者的差异更为明显,摩比思维的课程以“主题式”单元展开,每个主题围绕一个核心数学概念展开,如“空间与图形”“数与运算”“逻辑与推理”等,每个单元包含多个动手活动、故事情境和思维游戏,强调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在“测量”主题中,孩子可能会通过比较玩具熊的身高、用非标准单位测量教室长度等活动,理解测量的本质和单位换算的逻辑,这种课程设计更符合低龄儿童注意力时间短、好奇心强的特点,通过多样化的活动保持孩子的学习兴趣,学而思的课程则更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将数学思维拆解为数与代数、图形几何、统计概率、逻辑推理等模块,每个模块按照年级和能力水平细分知识点,形成阶梯式的学习路径,小学阶段的“鸡兔同笼”问题,学而思会从列表法、假设法到方程法,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多种解题思路,培养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学而思还设有竞赛导向的课程,如“数学思维创新班”,针对有天赋和兴趣的学生提供更深度的拓展训练。
师资力量方面,摩比思维和学而思都建立了严格的教师选拔和培训体系,摩比思维的教师要求具备学前教育或心理学背景,且需通过“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教具使用方法”“课堂互动技巧”等专项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由于强调小班教学(通常每班12-15人),教师有更多精力关注每个孩子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学而思的教师则大多毕业于数学或师范类专业,需通过笔试、面试、试讲等多轮筛选,并接受“学科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学生管理”等系统培训,学而思的大班教学模式(通常每班30-40人)对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和分层教学能力要求更高,教师需要通过精准的提问和分组讨论,兼顾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运营模式上,摩比思维以线下直营校区为主,截至2023年,其校区主要分布在一二线城市的高端商圈或社区,环境设计充满童趣,教具和教辅材料均为自主研发,注重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这种模式虽然扩张速度较慢,但能有效保证教学质量和品牌调性,学而思则采用“线下+线上”双轨并行的发展策略,线下校区覆盖全国多个城市,线上平台则通过“学而思网校”和APP向三四线城市及更广泛的人群提供服务,疫情期间,学而思的线上业务实现了爆发式增长,其“直播+辅导”的双师模式(主讲教师直播授课,辅导教师负责课后辅导)成为行业标杆,学而思还通过出版教辅书籍、开发智能学习硬件(如“学而思学习机”)等方式,延伸教育产业链,打造“OMO”(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生态。
从市场定位来看,摩比思维定位于“高端数学思维启蒙”,课程单价相对较高,更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而非单纯的学科知识掌握,因此受到高收入家庭的青睐,学而思则定位于“全龄段数学能力培养”,既有面向大众的普惠型课程,也有针对精英竞赛的高端课程,通过差异化的产品组合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这种定位使得学而思的用户基数更大,市场影响力更广。
两者也面临着共同的挑战,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学科类培训机构受到严格限制,数学思维教育作为“非学科类”培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课程内容“去学科化”的转型压力,家长对培训效果的期望值不断提高,如何在“素质教育”和“升学衔接”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摩比思维和学而思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也为传统数学思维教育带来了新的变革方向,如何利用技术提升教学效率和个性化水平,是未来竞争的关键。
相关问答FAQs:
-
摩比思维和学而思的数学思维课程,哪个更适合4岁的孩子?
答:4岁的孩子处于数学思维启蒙的关键期,认知发展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摩比思维针对3-6岁儿童的课程设计更注重“玩中学”,通过大量动手操作、游戏互动和故事情境,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触数学概念,如颜色分类、形状认知、简单计数等,符合低龄儿童的学习特点,学而思的数学思维课程虽然也有低龄段内容,但更强调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逻辑性,部分课程可能涉及较抽象的思维训练,对4岁孩子来说难度可能偏高,如果孩子年龄较小且启蒙时间不长,摩比思维的课程可能更适合;如果孩子已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且家长希望更早接触系统化训练,可考虑学而思的低阶课程,但需注意观察孩子的接受程度。 -
摩比思维的“动手操作”和学而思的“体系化教学”,哪种方式对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更有效?
答:两种方式各有侧重,有效性取决于孩子的年龄、性格和学习阶段,摩比思维的“动手操作”通过具体、直观的教具和活动,帮助孩子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经验,适合低龄儿童建立数学思维的感性认知,例如通过积木理解立体图形的组合与分解,这种方式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学而思的“体系化教学”则强调知识的逻辑结构和系统关联,适合有一定基础的中高年级学生,通过螺旋式上升的课程设计,帮助孩子构建完整的数学思维框架,提升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从长期发展来看,两者并非对立,而是可以互补:低龄阶段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兴趣和基础,中高年级再通过体系化教学深化思维,这种“感性-理性”的结合可能是培养数学思维的最佳路径,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阶段或两者结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