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级数学辅导指南
一年级是孩子正式开启数学学习之旅的重要阶段,良好的数学辅导能为孩子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以下从多方面详细阐述一年级数学辅导的方法与要点。
一、了解一年级数学课程内容
一年级数学主要涵盖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具体包括认识 0 - 100 以内的数字,理解数的大小、顺序、组成和加减法运算;识别常见的平面图形(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和立体图形(如球、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等),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初步接触简单的数据收集与整理,学会用简单的图表表示数据;以及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领域 | 示例 |
数与代数 | 数字认读、书写阿拉伯数字 0 - 100,比较数的大小,如 35 比 28 大;10 以内加减法,如 3 + 4 = 7,5 - 2 = 3;20 以内进位加法(如 8 + 5 = 13)、退位减法(如 15 - 7 = 8);认识人民币的面值,进行简单的钱币找零或购物计算 |
图形与几何 | 区分圆形(没有棱角,边缘光滑,如车轮)、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四个角都是直角,如魔方的一个面)、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如课本封面)、三角形(有三条边和三个角,如三角尺)等平面图形;识别球(圆滚滚,能任意滚动,如篮球)、正方体(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如骰子)、长方体(相对面相同,如铅笔盒)、圆柱(上下两个面是圆,侧面是曲面,如易拉罐)、圆锥(有一个圆形底面和一个尖顶,如圣诞帽)等立体图形 |
统计与概率 | 通过问卷调查同学们喜欢的水果,用简单表格记录数据,如喜欢苹果的有 8 人,喜欢香蕉的有 5 人等;根据数据绘制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如用一个苹果图案代表一个人来表示喜欢苹果的人数 |
综合与实践 | 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活动,如用小棒摆图形,计算摆出一个长方形需要几根小棒;在生活中观察家庭每月水电费账单,尝试理解费用的计算方式 |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1、安静整洁的学习空间:为孩子准备一个专门的学习房间或学习角落,保持桌面干净整洁,只摆放与当前学习任务相关的物品,如数学课本、练习本、铅笔、橡皮擦等,减少干扰因素,让孩子能够专注于数学学习。
2、合适的学习时间: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日常作息规律,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一年级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一般每次学习 30 - 40 分钟为宜,中间适当休息 10 - 15 分钟,避免孩子因长时间学习而产生疲劳和厌烦情绪,放学后可以先休息 15 分钟,吃点水果,放松一下心情,然后再开始写作业和复习数学知识。
三、多样化的辅导方法

1、游戏教学法: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中,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习,玩数字卡片游戏,准备一套写有 0 - 100 数字的卡片,随机抽取两张卡片,让孩子快速说出两数相加或相减的结果;进行图形拼图游戏,购买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拼图玩具,让孩子在拼图过程中熟悉各种图形的特征和组合方式;开展“超市购物”游戏,模拟超市购物场景,给孩子一定金额的虚拟货币(可以是自制的纸币卡片),让孩子挑选商品并计算价格,锻炼孩子的加减法运算能力和对人民币的认识。
2、生活情境教学法:利用生活中的实际场景引导孩子学习数学,在上下楼梯时,让孩子数台阶的数量,比较楼层之间的台阶数多少;吃饭时,让孩子帮忙摆放餐具,数一数有多少双筷子、几个碗,然后进行简单的分配;家庭装修时,可以让孩子参与测量房间的长度、宽度,计算面积(初步概念);又如在日历上圈出家庭成员的生日,了解日期的排列规律和月份的大小等,通过这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孩子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3、故事教学法:讲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如《阿基米德鉴别皇冠真假的故事》,引出浮力和密度的概念(虽然一年级孩子可能不完全理解这些复杂概念,但可以通过故事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曹冲称象的故事》,帮助孩子理解等量替换和平均分的思想;还有《小熊分糖果》的故事,讲述如何把一堆糖果公平地分给几只小熊,涉及到除法的初步概念,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适时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孩子思考和讨论,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直观演示法:对于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使用实物或教具进行直观演示,在讲解加减法时,可以用小木棒、积木等实物代替数字,先拿出 5 根小木棒代表数字 5,再拿出 3 根小木棒代表数字 3,然后将它们放在一起数一数,共 8 根小木棒,即 5 + 3 = 8;在讲解图形对称时,用一张对折后的纸剪出一个图形的一半,展开后让孩子观察完整的对称图形,或者使用对称剪纸的方式,让孩子亲手制作对称图形,感受对称轴的存在和作用。
四、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与拓展
1、口算练习:一年级数学计算非常重要,每天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口算训练,可以从最简单的 10 以内加减法开始,逐渐过渡到 20 以内、100 以内加减法,利用口算练习册、手机 APP(如“悟空口算”“口算宝”等)等多种资源,让孩子进行多样化的口算练习,练习形式可以是书面计算、听算(家长或老师念题目,孩子口头回答)、视算(直接看题目写出答案)等相结合,每天做 20 道口算题,10 道 10 以内加减法,5 道 20 以内进位加法或退位减法,5 道 100 以内加减法,限时完成并记录答题时间和准确率,定期回顾错题,分析错误原因,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
2、书写规范:强调数字和符号的正确书写格式,一年级孩子刚开始学习写字,数字的书写尤为重要,要求孩子按照正确的笔顺书写阿拉伯数字,数字要写得工整、规范、清晰,占田字格的位置准确,数字“6”要一笔写成,写在田字格的下半部分,不能写得歪歪扭扭或超出格子;“+”“-”“=”等符号也要规范书写,与数字的大小相匹配,家长可以在孩子书写时进行示范和指导,让孩子多进行书写练习,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3、数学思维拓展:除了完成课本上的习题外,适当给孩子提供一些思维拓展的训练,做一些简单的逻辑推理题,如“小明前面有 3 个人,后面有 2 个人,这一排一共有几个人?”;数字规律填空题,如“2、4、6、( )、10”,让孩子找出规律填写空缺的数字;图形规律题,如“△○□△○( )”,观察图形的排列规律并画出下一个图形,通过这些思维拓展题,培养孩子的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更复杂的数学知识奠定基础。
五、培养学习习惯和兴趣
1、独立思考的习惯:在辅导孩子学习数学时,遇到问题不要直接告诉答案,而是引导孩子自己思考,孩子在做数学题时遇到困难问家长:“妈妈,这道题我不会做。”家长可以回应:“宝贝,你再仔细看看题目,想一想我们学过的知识能不能帮到你呢?先试着自己做一做,如果实在不会,我们可以一起讨论。”鼓励孩子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即使做错了也没关系,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过程和能力。
2、认真审题的习惯:教导孩子做题前要认真阅读题目,理解题目的意思和要求,可以让孩子用手指指着题目逐字逐句地读,读完后复述一遍题目内容,确保孩子真正明白要做什么,比如在做应用题时,问孩子:“题目中告诉我们什么条件呀?要求我们求什么呢?”帮助孩子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避免因粗心大意而答错题目。
3、及时复习和预习的习惯:每天晚上安排一定时间让孩子复习当天学过的数学知识,回顾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做的习题以及自己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可以通过背诵公式、重做错题、讲解知识点等方式进行复习,提前预习第二天要学的内容,让孩子对新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印象,这样在课堂上学习时会更加主动和专注,预习时要让孩子圈出生字词、尝试理解例题的思路等。
4、激发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如当孩子成功完成一道难题或取得进步时,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