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如何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法治思维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基准,运用法律逻辑、法律原则和法律精神来分析问题、判断是非、作出决策的思维方式,其核心在于崇尚法治、敬畏法律,将法律作为处理事务的根本遵循,而法治方式则是将法治思维外化于实践的具体行为模式,强调在管理社会、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等过程中,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纷争、实现权利,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如何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实际问题?-图1

从内涵上看,法治思维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征:一是程序优先,强调任何决策和行为的作出都必须遵循法定程序,杜绝“拍脑袋”决策、“任性”用权;权利保障,注重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平等保护,确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规则之治,以法律作为社会运行的基本准则,反对特权思想和人治现象;权责统一,要求权力与责任相匹配,行使权力必须承担相应责任,失职渎职要依法追责,法治方式则体现在实践中的各个环节,例如在立法层面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确保法律体系完备且适应时代需求;在执法层面推行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维护法律权威和社会公平正义;在司法层面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在守法层面通过普法教育提升全民法治素养,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

在具体实践中,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对于提升治理效能至关重要,在城市管理中,面对违章建筑问题,若采用简单粗暴的强拆方式,虽能快速见效,但易引发矛盾冲突;而运用法治思维,则需先通过法定程序认定违章性质,保障当事人陈述、申辩的权利,再依法作出处理决定,既维护法律秩序,又保障群众权益,在基层矛盾化解中,传统“和稀泥”式调解可能暂时平息事态,但易导致矛盾反复;通过法治方式,依托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机制,将矛盾纳入法治轨道解决,才能从根本上定分止争,对企业发展而言,法治思维要求经营者合规经营,依法纳税、保护劳动者权益、履行社会责任,这不仅是对法律的敬畏,更是企业行稳致远的基石。

当前部分领域仍存在法治思维欠缺、法治方式运用不足的问题,如一些干部以“权”代“法”、以“情”代“法”,导致决策失误、执法不公;部分群众“信访不信法”、遇事采取过激手段,反而难以有效维护自身权益,这些现象凸显了培育法治思维、推广法治方式的紧迫性,为此,需从多方面着力: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干部培训体系,让法治精神深入人心;完善法律规范体系,及时清理滞后法规,填补制度空白,为法治实践提供明确依据;强化权力监督制约,通过政务公开、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机制,确保权力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健全法治保障机制,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提高司法公信力,让人民群众信任法律、依赖法律。

对比维度 人治思维与方式 法治思维与方式
依据 个人意志、经验、人情 法律规范、程序正义、权利义务
权力运行 集权专断、随意性强 权法定责、程序规范、公开透明
纠纷解决 强压调和、“摆平”处理 依法裁判、调解仲裁、权利救济
社会效果 短期见效、易积累矛盾 长远稳定、形成规则共识

相关问答FAQs:

Q1:培育法治思维对普通公民有何现实意义?
A:培育法治思维有助于普通公民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和义务观,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如通过劳动仲裁解决工资纠纷、通过民事诉讼维护财产权益等,法治思维能引导公民理性表达诉求、依法履行义务,避免采取信访、闹访等非理性方式,从而减少社会矛盾,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具备法治思维也是公民参与社会治理、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的基础,能够促进社会整体法治水平的提升。

Q2:如何在基层治理中有效运用法治方式化解矛盾?
A:在基层治理中运用法治方式化解矛盾,需建立“预防—排查—化解—反馈”的全链条法治机制,通过“法律明白人”培养、村(居)法律顾问配备等方式,将法律服务下沉到基层,提前预防矛盾发生;依托网格化管理常态化排查矛盾纠纷,建立台账分类管理;针对具体矛盾,优先通过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等非诉讼方式解决,对调解不成的引导当事人通过行政复议、诉讼等法律途径救济,确保程序合法、处理公正;对典型案例进行总结,完善村规民约、社区公约等规范,从源头上减少同类矛盾重复发生,实现“化解一起、教育一片”的效果。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