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大学(简称“矿大”)的建筑学专业隶属于建筑与设计学院,该学院是矿大在人文社科与交叉学科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学校深厚的工科背景和地域文化特色,形成了以建筑设计为核心,融合城乡规划、环境设计、风景园林等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办学格局,建筑学专业作为学院的传统优势学科,自设立以来始终致力于培养适应国家城乡建设需求、具备扎实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建筑人才,在华东地区乃至全国建筑教育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建筑与设计学院的办学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依托矿大土木工程学科的基础,逐步开设建筑设计相关课程,后于21世纪初正式成立建筑学系,2010年升级为建筑与设计学院,学院现有建筑学、城乡规划、环境设计、风景园林、工业设计5个本科专业,其中建筑学专业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本科及硕士层次),是江苏省重点建设专业,拥有“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设计学”硕士点,形成了“本科-硕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学科建设上,学院围绕“地域性建筑设计与理论”“绿色建筑与可持续人居环境”“文化遗产保护与更新”等方向开展科学研究,依托“江苏省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徐州市城市规划研究中心”等平台,产出了多项具有重要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
建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强调“厚基础、宽口径、重创新”的培养理念,本科阶段设置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原理、中外建筑史、建筑结构、建筑物理、建筑构造等核心课程,同时开设城乡规划、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表现技法等拓展课程,并设置建筑测绘、工地实习、设计竞赛等实践环节,教学中注重融入矿大特色,例如结合徐州两汉文化遗址资源开设“文化遗产保护设计”课程,依托学校矿业工程背景开展“矿区废弃地再生设计”专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认知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学院还与国内多家知名设计院(如江苏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中衡设计集团等)建立实习基地,学生通过参与实际项目提升专业实践能力,近年来毕业生在注册建筑师资格考试中通过率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
师资队伍是建筑学专业发展的核心支撑,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0余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25人,80%以上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或海外留学经历,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的师资团队,教师队伍中包括全国优秀建筑师、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科技带头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等多人,多人担任《建筑学报》《建筑师》等核心期刊编委,以及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等国家级学术团体的理事,近年来,学院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在《建筑学报》《城市规划》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设计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建筑创作大奖、中国建筑艺术奖等重要奖项。
学院的硬件设施为建筑学专业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现有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专用教学大楼,设有建筑设计 studio、数字建筑实验室、建筑物理实验室、模型制作实验室、VR虚拟仿真实验室等专业教室,配备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建筑环境模拟分析软件等先进设备,图书馆拥有建筑学类专业图书5万余册,订阅《建筑学报》《世界建筑》等核心期刊50余种,并开通了Elsevier、Springer等外文数据库,为师生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源,学院还定期举办“矿大建筑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建筑师、学者开展学术讲座,近年来邀请到王澍、崔恺、刘加平等多位院士及大师到校交流,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学生培养方面,建筑学专业注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和国际交流,近年来,学生在“UA创作奖”“谷雨杯”全国大学生可持续建筑设计竞赛、“园冶杯”风景园林国际竞赛等赛事中获奖50余项,学生团队完成的“徐州户部山历史街区更新设计”“徐州地铁站点周边城市设计”等实践项目被地方政府采纳实施,学院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10余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联合设计工作坊、学生交换等项目,每年选派10%的学生赴海外交流学习,毕业生主要在设计院、房地产企业、政府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建筑设计、城乡规划、项目管理等工作,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部分学生进入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知名高校深造或赴海外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相关问答FAQs:
-
问:矿大建筑学专业是否通过全国高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
答:是的,中国矿业大学建筑学专业已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本科及硕士层次),具备授予建筑学学士学位和建筑学硕士学位的资格,专业教育质量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
问:建筑与设计学院有哪些特色研究方向?
答:学院主要特色研究方向包括:地域性建筑设计与理论(聚焦徐州及淮海地区建筑文化)、绿色建筑与可持续人居环境(结合矿大工科优势开展节能建筑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与更新(依托两汉文化遗址资源开展保护性设计)等,研究方向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和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