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管理硕士(MPA)是为适应社会公共管理现代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的要求而设立的学科,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就业前景及备考建议等方面均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优势。
一、培养目标与要求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旨在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掌握系统的公共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具备从事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分析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管理、政治、经济、法律、现代科技等方面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的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公共管理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包括:
1、政治素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
2、理论基础:系统地掌握公共管理的科学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宽厚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复合型、应用性的知识结构。
3、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从事公共管理实务工作和公共政策分析研究的能力,包括调研、决策、组织、协调、指挥、激励、文字阅读与理解、口头与文字表达以及熟练运用多种管理技术与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能力。
4、外语水平: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5、综合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团队合作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意志品质;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背景下人际交往与组织协调能力;具有适应我国公共管理实践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而持续自我学习能力。
二、课程设置与学习方式
公共管理硕士的课程设置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为核心课、专业方向必修课、选修课、社会实践四个模块,核心课程不少于19学分,专业方向必修课不少于8学分,选修课不少于7学分,社会实践为2学分。

1、必修课程:通常包括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外国语、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分析、政治学、公共经济学、宪法与行政法、公文写作、社会研究方法、行政伦理、国家公务员制度、电子政务等。
2、选修课程:根据不同院校和专业方向有所不同,可能包括公共组织理论、公共人力资源开发专题、定量分析方法、信息技术及应用、地方政府研究专题、社区管理专题、教育管理专题、公共管理案例专题研究等。
3、学习方式:公共管理硕士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学习方式,全日制学生需全脱产学习,非全日制学生则可以利用周末或晚上的时间进行学习,学制一般为2.5年,最长可延至4.5年。
三、就业前景与方向
公共管理硕士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广阔,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部门:在各级政府部门担任领导职务或高级管理人员,参与政策制定、执行和监督等工作。
2、非政府公共机构:在非营利组织、社会团体等公共机构中担任管理职务,负责组织的日常运营和管理。
3、工商界:在企业中担任高级管理人员或咨询顾问,利用所学的管理知识和技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和指导。
4、大众传媒机构:在媒体行业从事管理工作,如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社等媒体机构的管理层。
5、金融领域:在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中担任风险管理、投资分析等职务。
四、备考建议与注意事项
对于准备报考公共管理硕士的考生,以下是一些备考建议和注意事项:
1、了解考试内容:公共管理硕士的入学考试通常包括初试和复试两个环节,初试为国家统考,包括管理类综合能力和英语二两门科目,复试则由各招生单位自行组织,包括面试和笔试两个部分。
2、制定学习计划: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考试内容,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并坚持执行,注意合理安排时间,平衡工作和学习的关系。
3、选择适合的院校和专业方向: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院校和专业方向,注意了解各院校的招生政策、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等方面的信息。
4、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公共管理硕士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可以通过参加实习、志愿服务等活动来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5、关注时事热点:公共管理硕士的考试内容往往与时事热点紧密相关,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关注时事热点问题,了解国家政策和法规的最新动态。
公共管理硕士是一个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和就业前景的专业学位,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锻炼,考生可以成为具备高素质、高水平的公共管理专门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