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语言思维如何塑造我们对现实的认知?

论语言、思维与现实

语言、思维与现实,三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构成了一个相互交织、相互塑造的动态三角关系,它们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现实是基础,思维是中介,语言是工具和固化器。 但这个简单的概括远不足以描述其间的复杂互动,我们将从“语言如何影响思维”、“思维如何反映现实”以及“三者如何共同演化”三个维度展开论述。

语言思维如何塑造我们对现实的认知?-图1

语言:塑造思维的框架

语言不仅仅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更像一副“有色眼镜”,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如何感知、理解和分类世界,这个观点主要源于两大理论支柱: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这是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最著名的理论,它包含两个层次:

  • 强决定论(语言决定论):该理论认为,语言决定思维,我们只能思考我们的语言能够表达的东西,如果一个语言中没有某个词汇或语法结构,那么说这种语言的人就无法理解或思考相应的概念。

    • 经典例证:爱斯基摩语(因纽特语)有数十个词来描述“雪”(如新雪、蓬松的雪、正在融化的雪等),因此有人说爱斯基摩人对雪的感知和分类远比英语使用者精细,虽然这个例子后来被证明有夸大成分,但它生动地展示了语言对思维的潜在塑造力。
    • 语法的影响:一些研究发现,不同语言的语法结构会影响其使用者的思维方式,说含有方向性动词(如“go up/down”而非“go”)的语言的人,在记忆物体位置时,更倾向于使用绝对方向(如“北边的桌子”),而说英语的人则更倾向于使用相对方向(“左边的桌子”)。
  • 弱相对论(语言相对论):这是目前更被广泛接受的观点,它认为,语言影响但不决定思维,语言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认知“捷径”或“框架”,使得我们在处理信息时,某些方面被突出,而另一些方面被忽略。

    • 颜色感知:研究表明,不同语言对光谱的切分方式不同(如有的语言没有独立的“蓝色”和“绿色”词,统称为“蓝绿色”),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在短时间内区分相似颜色的能力会存在差异,这表明语言标签确实影响了我们的短期记忆和感知分类。
    • 性别与语法:在许多语言中,名词有语法性别(如法语中“桌子”(la table)是阴性,“桥”(le pont)是阳性),研究发现,当人们被要求给一个无生命的物体(如一把锤子或一把梳子)赋予性格时,说语法性别语言的人,其描述会倾向于该名词的语法性别(如描述锤子为“强壮的”或“笨拙的”,如果它在语言中是阳性),这表明语法范畴可以无意识地引导我们的联想和判断。

语言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的“脚手架”,它定义了我们世界中的范畴(时间、空间、因果关系、情感),并引导我们注意世界的某些特征,而忽略其他特征,我们并非用语言来“装载”已经成形的思维,而是在语言的结构中进行思考。

思维:连接语言与现实的桥梁

思维是心智的核心活动,它负责处理来自现实世界的信息,并利用语言工具将其组织、理解和表达。

思维反映现实:经验主义的基础 最终源于我们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和经验,我们通过感官(视觉、听觉、触觉等)与物理世界和社会世界互动,这些经验构成了我们思维的原材料。

  • 具身认知:现代认知科学强调,思维并非脱离身体的抽象运算,而是深深植根于我们的身体经验。“理解”一个“上”的概念,与我们从小到大无数次将物体向上移动的身体经验密切相关,语言中的空间隐喻(如“高兴起来”、“情绪低落”)正是思维具身性的体现。

思维超越现实:抽象与创造

思维不仅能反映现实,还能超越现实,进行抽象、推理、想象和创造。

  • 抽象能力:人类能够从具体的苹果、香蕉、橙子中,抽象出“水果”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本身并不存在于物理世界中,它是一个思维的产物,而语言(“水果”这个词)则为其提供了标签和载体。
  • 虚构与假设:思维可以构建与现实无关的虚构世界(如小说、神话),或进行逻辑推演(如“如果A,则B”),科学理论(如相对论、量子力学)最初也诞生于科学家的思维中,是对现实的一种超越性解释,之后才通过实验和语言来验证和表达。

思维是连接语言与现实的动态中介,它一方面从现实中汲取素材,另一方面又利用语言对这些素材进行加工、重组和创造,形成新的概念和思想,没有思维,语言将失去其内容;没有现实,思维将失去其根基。

现实:语言与思维的基础与边界

现实,包括客观存在的物理世界和人类社会互动构成的社会现实,是语言和思维得以存在的最终土壤和检验标准。

现实为语言和思维提供素材

如前所述,我们所有的词汇、概念和逻辑,最初都源于对现实的观察和归纳,我们学会了用“树”这个词指代现实中的树,用“水”这个词指代现实中的水,语言符号的“能指”(声音/文字)与“所指”(现实中的事物或概念)之间的联系,是在社会实践中约定俗成的。

现实对语言和思维构成约束

语言和思维并非可以随意漂浮在空中的楼阁,它们必须接受现实的检验和约束。

  • 逻辑与现实的冲突:如果一个思维过程或语言表述在逻辑上完美,但与所有可观察的现实相悖(如“我造出了一座永动机”),那么它最终会被认为是错误的,科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用现实检验和修正思维与语言描述的历史。
  • 社会现实的建构:社会学家伯格和拉克曼提出“社会建构论”,认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实”(如金钱、婚姻、国家、公司)并非天然存在,而是通过人类持续的、共同的言语行动建构和维持的,一张纸本身不是钱,但当社会中的所有人都同意并使用“钱”这个词来指代它,并赋予其交换价值时,它就成了“钱”,这是一种通过语言和思维共同创造的“社会现实”。

现实是语言和思维的最终锚点,它既提供了意义生成的源头,也划定了有效性的边界,无论是自然现实还是社会现实,都为我们的语言游戏和思维活动设定了基本的规则和前提。

三者的动态循环与共同演化

语言、思维和现实的关系并非单向的决定,而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动态循环

现实 → 思维 → 语言 现实世界的事件刺激我们的感官,引发思维活动(感知、分析、归纳),然后我们用语言将思维结果表达出来,形成知识、故事、理论。

语言 → 思维 → 现实 语言(如新的科学术语、法律条文、社会运动口号)被创造出来后,它开始塑造我们的思维框架,新的思维方式会引导我们去关注、甚至改变现实。“人权”这个概念和话语体系的建立,极大地改变了我们对社会制度和个体价值的看法,并推动了全球范围内政治和社会现实的变革。

思维作为核心引擎 在这个循环中,思维扮演着核心的转换引擎的角色,它既是现实的解码器,也是语言的编码器,我们通过思维,不断地在现实世界、心智世界和符号世界之间进行穿梭和转化。

语言、思维与现实,三者构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共生系统。

  • 现实是舞台,为我们提供了感知和行动的素材。
  • 思维是导演,它处理现实信息,进行创造和演绎。
  • 语言是剧本和道具,它记录了导演的构思,指导着演员的行动,并反过来塑造导演的视野。

理解这三者的关系,有助于我们认识到:

  1. 我们看到的“世界”,并非纯粹客观的世界,而是经过我们思维和语言“过滤”和“建构”的世界。 这要求我们保持批判性思维,警惕语言偏见对认知的束缚。
  2. 语言的力量是巨大的,它既能解放思想,也能禁锢思想。 掌握精准、丰富的语言,意味着拥有更精细、更强大的思维工具。
  3. 人类文明的进步,本质上是这三者共同演化的过程。 新的发现(现实)催生新思想(思维),新思想用新语言(语言)表达,新语言又激发新思想,最终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改造世界的方式。

我们永远在这三者的张力中探索、认知和创造,试图用语言和思维这双“手”,去触摸和理解那个无限广阔的现实世界。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