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主题:氯
第一分支:基础性质
-
1 物理性质

- 状态: 黄绿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 密度: 比空气重 (密度约 3.2 g/L)。
- 溶解性: 可溶于水 (1体积水溶解约2体积氯气),形成氯水。
- 毒性: 剧毒,对呼吸道黏膜有强烈刺激作用。
- 液化: 易液化,加压或冷却可变为黄绿色油状液体(液氯)。
-
2 化学性质 (非常活泼的非金属)
- 与金属反应
2Na + Cl₂ --点燃--> 2NaCl(剧烈,产生白烟)2Fe + 3Cl₂ --点燃--> 2FeCl₃(产生棕褐色烟)Cu + Cl₂ --点燃--> CuCl₂(产生棕黄色烟)
- 与非金属反应
H₂ + Cl₂ --点燃/光照--> 2HCl(纯净氢气在氯气中安静燃烧,混合气则可能爆炸)P₄ + 6Cl₂ --点燃--> 4PCl₃(产生白色烟雾)
- 与水反应
Cl₂ + H₂O ⇌ HCl + HClO- 可逆反应: 生成盐酸和次氯酸。
- 次氯酸 的特性:
- 强氧化性:能杀菌、消毒、漂白。
- 不稳定性:见光易分解,
2HClO --光照--> 2HCl + O₂↑。
- 与碱反应
Cl₂ + 2NaOH --(冷)--> NaCl + NaClO + H₂O(制取漂白液的主要反应)2Cl₂ + 2Ca(OH)₂ --(冷)--> CaCl₂ + Ca(ClO)₂ + 2H₂O(制取漂白粉的主要反应)Cl₂ + NaOH --(热)--> NaCl + NaClO₃ + H₂O(加热条件下,产物不同)
- 与还原性物质反应
- 与
SO₂,Fe²⁺,I⁻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体现其强氧化性。
- 与
- 与金属反应
第二分支:制备与检验
-
1 工业制备
- 方法: 电解饱和食盐水 (氯碱工业)。
- 原理:
2NaCl + 2H₂O --(电解)--> 2NaOH + H₂↑ + Cl₂↑ - 产物: 氯气、氢气、氢氧化钠 (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
-
2 实验室制备
- 方法: 强氧化剂氧化浓盐酸。
- 常用试剂: 二氧化锰 (
MnO₂) 或 高锰酸钾 (KMnO₄)。 - 反应方程式:
MnO₂ + 4HCl(浓) --(△)--> MnCl₂ + Cl₂↑ + 2H₂O2KMnO₄ + 16HCl(浓) --> 2KCl + 2MnCl₂ + 5Cl₂↑ + 8H₂O
- 装置: 固-液加热型 (用
MnO₂) 或 不需加热型 (用KMnO₄)。
-
3 收集与干燥
- 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 (因为 Cl₂ 密度比空气大)。
- 验满方法: 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 (Cl₂ 使 I⁻ 氧化为 I₂,I₂ 遇淀粉变蓝) 或 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 (先变红后褪色)。
- 干燥剂: 浓硫酸 (
H₂SO₄)。
-
4 检验
- 方法: 观察颜色和气味 (黄绿色、刺激性气味)。
- 化学方法:
- 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 能使湿润的品红溶液褪色。
- 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
第三分支:重要化合物
-
1 氯化氢
- 物理性质: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 (形成盐酸)。
- 制备:
- 工业上:
H₂ + Cl₂ --点燃--> 2HCl(纯净气体合成)。 - 实验室:
NaCl(固) + H₂SO₄(浓) --(微热)--> NaHSO₄ + HCl↑。
- 工业上:
- 用途: 制盐酸、化工原料。
-
2 盐酸
- 性质: 氯化氢的水溶液,强酸,具有酸的通性。
- 用途: 除锈、制药、化工生产。
-
3 次氯酸
- 化学式:
HClO - 性质: 弱酸、强氧化性、不稳定性。
- 用途: 消毒剂、漂白剂。
- 化学式:
-
4 漂白粉 / 漂白液
- 漂白粉: 主要成分是
Ca(ClO)₂和CaCl₂,有效成分是Ca(ClO)₂。 - 漂白液: 主要成分是
NaClO。 - 漂白原理:
Ca(ClO)₂ + CO₂ + H₂O --> CaCO₃↓ + 2HClO(产生 HClO 起漂白作用)。 - 用途: 漂白织物、纸张,消毒饮用水。
- 漂白粉: 主要成分是
第四分支:用途
-
1 消毒与杀菌
- 自来水厂用氯气消毒。
- 游泳池中投放含氯消毒剂。
- 环境和医疗器械消毒。
-
2 工业生产
- 有机合成: 制造聚氯乙烯 (
PVC)、塑料、溶剂、合成纤维等。 - 无机物制造: 制盐酸、漂白粉、漂白液、六六六农药等。
- 冶金: 从矿石中提取金属 (如钛、锆)。
- 有机合成: 制造聚氯乙烯 (
-
3 军事与历史
- 第一次世界大战: 被用作化学武器 (窒息性毒气)。
- 现代: 主要用于工业,已很少作为武器。
第五分支:安全与环保
-
1 安全防护
- 毒性: 剧毒,吸入高浓度氯气会严重损伤呼吸道,甚至致死。
- 防护: 操作时需在通风橱中进行,佩戴防毒面具和防护服。
- 泄漏处理: 迅速撤离污染区人员,处理泄漏物时使用大量水冲洗。
-
2 环境影响
- 水体污染: 氯气对水生生物有剧毒,会破坏水体生态平衡。
- 有机氯污染: 一些含氯有机物 (如 DDT、二噁英) 难以降解,会在生物体内富集,造成持久性污染。
第六分支:趣味知识
- 1 发现者: 瑞典化学家舍勒 在 1774 年发现,但误认为是一种“脱燃素酸”。
- 2 名称由来: 英文名 "Chlorine" 源于希腊语 "chloros",意为“黄绿色”。
- 3 人体中的氯: 以氯离子 (
Cl⁻) 形式存在于人体内,是维持体液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的重要电解质。 - 4 氟利昂: 曾广泛用作制冷剂和喷雾剂,但其会破坏臭氧层,现已逐步被淘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