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两次飞跃都至关重要,它们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一个完整、不可分割的循环,共同构成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完整过程。

将它们割裂开来比较哪个“更重要”,就像问“呼吸的吸气重要还是呼气重要”一样,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下面我们来详细解析这两次飞跃,并说明它们各自的极端重要性。
什么是两次飞跃?
这个概念出自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核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循环。
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 起点: 实践,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首先接触到的是各种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这是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
- 过程: 大脑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
- 终点: 形成对事物本质、全体、内部联系的认识,即理性认识(概念、判断、推理)。
- 成果: 产生理论、思想、计划、方案等。
- 简单比喻: 你要学习游泳。
- 感性认识: 看到别人游泳,感觉到水是凉的,被水呛到,手脚乱扑腾,这是零散的、表面的、不系统的。
- 理性认识: 通过学习和思考,你理解了“浮力原理”、“手脚协调的划水动作要领”、“换气的时机”等,这些是系统化的、本质的、规律性的知识。
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 起点: 第一次飞跃获得的理性认识(理论、计划、方案)。
- 过程: 将这些理论、计划、方案应用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
- 终点: 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修正、丰富和发展,并最终指导实践取得成功。
- 成果: 改造客观世界,并反过来深化和发展理论。
- 简单比喻: 你要学习游泳。
- 理性应用到实践: 你跳下水,开始按照你学到的“浮力原理”和“划水要领”去尝试游泳。
- 检验与发展: 你发现这个动作理论上行得通,但实际做起来很别扭,或者效果不好,于是你根据实际感受调整动作,或者向教练请教,修改你的理论,你不仅学会了游泳(改造了世界),也对游泳的理解也更深刻了(发展了理论)。
为什么两次飞跃都至关重要?
第一次飞跃的重要性:为实践提供“罗盘”和“地图”
没有第一次飞跃,人类的活动就是盲目的、本能的。
- 提供预见性: 理性认识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使人们能够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从而提前规划,未雨绸缪,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就像在黑夜中航行没有罗盘。
- 提高效率: 基于科学理论的实践,可以避免走弯路,大大提高改造世界的效率,没有牛顿力学,就没有现代航天工程。
- 赋予自觉性: 第一次飞跃使人的活动从被动适应自然,转变为主动改造自然,动物只是本能地适应环境,而人可以运用理论创造性地改变环境。
如果只有实践而没有第一次飞跃,人类社会将永远停留在野蛮、蒙昧的状态,无法积累真正的知识和文明。
第二次飞跃的重要性:让理论“落地生根”并“返老还童”
没有第二次飞跃,理论就永远是“纸上谈兵”,毫无意义。
- 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 一个理论、一个想法是否正确,不能靠主观判断,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只有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正确的理论,才是真理,这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哲学原理的核心体现。
- 理论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如果理论不能指导实践,不能解决现实问题,那么这种认识就是毫无价值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 推动理论发展的根本动力: 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第二次飞跃中,理论会遇到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暴露出自身的不足和错误,这种实践的反馈,正是推动理论不断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的根本动力,理论正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循环中不断完善的。
如果只有理论而没有第二次飞跃,人类将陷入空想主义和教条主义,再好的思想也只能束之高阁,无法推动社会进步。
两次飞跃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第一次飞跃是“从无到有”,解决了“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为行动提供了指导思想。 第二次飞跃是“从有到用”,解决了“怎么办”和“效果如何”的问题,让思想变成现实,并反过来孕育新的思想。
它们的关系是:
- 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的意义更加伟大、更加深远。 因为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践,理论的价值最终要通过实践来体现,一个不能指导实践的理论,其认识就是不完整的。
- 但第二次飞跃必须以第一次飞跃为前提。 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就是盲目的;而正确的理论又恰恰来源于第一次飞跃的成果。
回答“哪个重要”这个问题,最准确的答案是:它们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完整闭环,缺了任何一环,认识和实践都无法健康、持续地发展。 在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征程中,我们必须在“实践出真知”和“理论指导实践”之间保持动态的平衡和不断的循环往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