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导图按照人教版(中国大陆最主流的版本)教材的章节结构进行整理,并用“核心概念” + “具体内容” + “学习要点”的形式呈现,方便您和孩子一起理解和复习。

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一年级上册数学
第一单元:准备课 (数一数 & 比多少)
- 核心概念: 数学启蒙,建立数感和比较意识。
- 数一数
- 认识1-10的数字。
- 要点:
- 能手口一致地点数出10以内的实物个数。
- 能认读数字1-10。
- 理解数字代表的“基数”意义(即总数是几)。
- 比多少
- 学习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
- 要点:
- 一一对应: 将物体一个对一个地摆放,进行比较。
- 三种关系:
- 同样多 (=): 两边物体一样多。
- 多些 (>): 一边的物体比另一边多。
- 少些 (<): 一边的物体比另一边少。
- 方法: 可以用“数一数”或“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
第二单元:位置 (上下、前后、左右)
- 核心概念: 建立初步的空间方位感。
- 上下
- 确定物体在垂直方向上的位置关系。
- 要点:
- 以参照物为标准,确定“谁在谁的上面”或“谁在谁的下面”。
- 小鸟在树上,树在地上。
- 前后
- 确定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关系。
- 要点:
- 以参照物为标准,确定“谁在谁的前面”或“谁的后面”。
- 通常与行进方向或观察者有关。
- 左右
- 确定物体相对于身体的位置关系。
- 要点:
- 以自己的身体为标准,分清“左手”和“右手”。
- 难点: 当面对物体时,物体的左右方向与自己相反(镜面现象)。
- 口诀: “左手指方向,右手指方向,我们是一对好朋友。”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
- 核心概念: 掌握1-5的数、读、写,并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 1-5的认识
- 数的顺序、大小、写法。
- 要点:
- 认读与书写: 能认读数字1-5,并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
- 数的顺序: 理解1、2、3、4、5是按顺序排列的,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1。
- 比较大小: 会用“>”、“<”、“=”比较数的大小。
- 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 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
- 要点:
- 加法 (+): 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求总数是多少,用“合起来”来理解。
例:有2个苹果,又拿来1个,一共有几个? 2 + 1 = 3
- 减法 (-): 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下多少,用“去掉”或“还剩”来理解。
例:有3个苹果,吃了1个,还剩几个? 3 - 1 = 2
- 加法 (+): 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求总数是多少,用“合起来”来理解。
- 1-5的加减法计算
- 掌握1-5的口算方法。
- 要点:
- 方法1: 点数法,从1开始数,数到总数。
- 方法2: 接数法,从第一个数开始,接着往后数。
- 方法3: 想数的组成与分解(核心方法)。
- 组成: 2和1可以组成3,2 + 1 = 3。
- 分解: 3可以分成2和1,3 - 1 = 2, 3 - 2 = 1。
- 方法4: 用数轴计算。
- 0的认识
- 理解“0”的含义。
- 要点:
- 含义1: 表示“没有”,盘子里一个苹果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
- 含义2: 表示“起点”,尺子的刻度0是起点。
- 计算: 任何数和0相加,都得原数,任何数减0,也得原数,相同的数相减,得0。
a + 0 = a,a - 0 = a,a - a = 0
第四单元:认识图形 (一)
- 核心概念: 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
- 立体图形的分类
- 根据形状特征进行分类。
- 要点:
- 长方体: 有6个面,相对的面一样大,不易滚动。
举例:魔方、牙膏盒。
- 正方体: 有6个面,每个面都一样大,不易滚动。
举例:骰子、魔方。
- 圆柱: 有两个圆形的底面和一个侧面,放倒了能滚动。
举例:易拉罐、水杯。
- 球: 圆圆的,可以任意方向滚动。
举例:皮球、乒乓球。
- 长方体: 有6个面,相对的面一样大,不易滚动。
- 立体图形的拼组
- 用相同或不同的立体图形进行简单的组合。
- 要点:
- 体验图形间的变换关系,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长方体。
- 能根据要求,用指定的图形拼出简单的物体。
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 核心概念: 扩展数的认知,熟练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
- 6-10的认识
- 数的顺序、大小、写法。
- 要点:
- 认读和书写数字6-10。
- 理解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
- 数的组成: 重点掌握10以内每个数的组成(6可以分成1和5, 2和4, 3和3)。
- 6-10的加减法
- 熟练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 要点:
- 核心方法: “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
- 口诀: “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加剩数”。
- 例:
9 + 4 = ?-> 把4分成1和3,9和1凑成10,10再加3等于13。
- 破十法(计算退位减法)。
- 口诀: “看大数,分出十,减后数,加剩数”。
- 例:
13 - 9 = ?-> 把13分成10和3,用10减9等于1,1再加3等于4。
-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 连加: 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 连减: 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 加减混合: 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注意运算符号的变化。
- 核心方法: “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
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
- 核心概念: 认识“十位”和“个位”,理解“十进制”的初步概念。
- 数数和读数
- 从11数到20。
- 要点:
- 一个一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
- 会读11-20各数。
- 数的组成
- 理解“十”和“一”的关系。
- 要点:
- 核心概念: 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十几。
- 16是由1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
- 写数和比较大小
- 学习两位数的写法和比较。
- 要点:
- 写法: 认识“十位”和“个位”,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例:1写在十位,6写在个位,写作“16”。
- 比较大小: 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十位相同,再看个位。
- 写法: 认识“十位”和“个位”,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第七单元:认识钟表
- 核心概念: 认识整时和半时。
- 认识钟面
- 了解钟表的基本结构。
- 要点:
- 钟面上有时针(短而粗)和分针(长而细)。
- 有12个数字。
- 认识整时
- 会认读“X时”。
- 要点:
- 方法: 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 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8,就是8时(8:00)。
- 认识半时
- 会认读“X时半”。
- 要点:
- 方法: 分针指向6,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半。
- 分针指向6,时针走过3,就是3时半(3:30)。
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
- 核心概念: 熟练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为学习多位数加减法打基础。
- 计算方法
- 复习并巩固核心计算方法。
- 要点:
- “凑十法”:这是本单元的重点和核心方法,必须熟练掌握。
9 + 5 = 9 + (1) + (4) = 10 + 4 = 148 + 7 = 8 + (2) + (5) = 10 + 5 = 15
- “点数法”、“接数法”:作为辅助方法。
- “凑十法”:这是本单元的重点和核心方法,必须熟练掌握。
- 解决问题
- 运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 要点:
- 求总数问题: 已知两部分的数量,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
例:左边有7只羊,右边有6只羊,一共有多少只羊? 7 + 6 = 13 (只)
- 看图列式: 能看懂图意,选择正确的运算方法(加法或减法)列出算式。
- 求总数问题: 已知两部分的数量,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
总结与建议
- 多动手: 利用小棒、积木、水果等实物,帮助孩子建立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 多联系生活: 在生活中找数学,如分水果、看时间、排队等,让数学变得有趣。
- 多鼓励: 对于计算错误,耐心引导,多鼓励孩子,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 抓基础: “数的组成与分解”和“凑十法”是整个小学阶段的计算基础,一定要学扎实。
希望这份详细的思维导图能帮助您的孩子更好地梳理知识,学好数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