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研究生教育以“卓越学术与创新实践深度融合”为核心定位,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学校依托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3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构建了覆盖理、工、经、管等多领域的交叉培养体系,其中化学、材料科学等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通过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及校企联合实验室等平台,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近三年研究生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超800项,获授权专利1200余件,实施“导师团队+项目驱动”培养模式,与紫金矿业、新大陆等龙头企业共建238个实践基地,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达98%以上,设立“嘉锡学者”等专项计划,每年投入超3000万元支持研究生海外访学与学术交流,推动学术前沿探索与社会需求精准对接,塑造兼具科研突破力与产业洞察力的复合型人才。

福州大学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始终将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核心任务,学校以学科优势为依托,以科研创新为驱动,构建了完善的研究生培养体系,致力于为社会输送具备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
学科布局:多领域协同发展的学术生态
福州大学拥有覆盖理、工、文、经、管、法、医等多学科的完整研究生教育体系,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展现出强劲的学术实力,学校现有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20种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形成了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链条。
在交叉学科领域,福州大学率先布局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前沿方向,石油化工学院依托国家级科研平台,开展能源材料与绿色化工技术研究;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聚焦智能电网与电力电子技术,多项成果应用于国家重大工程,这种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模式,为研究生提供了广阔的学术视野。
培养体系:科研与实践并重的育人模式
导师团队建设
学校实施“导师能力提升计划”,现有博士生导师400余人,硕士生导师1500余人,其中包括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高端人才,创新推出的“双导师制”由学术导师联合企业专家共同指导,如在集成电路领域,研究生可同时接受高校教授与行业工程师的联合培养。
科研平台支撑
23个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构成强大的科研支撑体系,微电子研究所拥有8英寸晶圆工艺线,近三年支撑研究生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土木工程学院地震模拟振动台助力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研究生人均科研经费达5.2万元,为创新研究提供坚实保障。
产学研深度融合
与紫金矿业、宁德时代等200余家龙头企业建立联合培养基地,经济管理学院“数字经济专班”研究生直接参与企业数字化转型项目;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厦门金龙客车完成整车设计实践,这种“课题来自生产一线,成果回归产业应用”的培养方式,使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国际交流:全球视野下的学术对话
福州大学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化学学科与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共同发表Nature子刊论文;法学院研究生可赴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访学,学校每年设立500万元专项基金支持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近三年有600余人次在海外学术平台展示研究成果。
独具特色的“海丝文化”研究项目,组织人文社科研究生赴东南亚开展田野调查,相关成果获教育部社科优秀成果奖,这种跨文化研究经历,培养出大批具备国际对话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发展支持:全方位保障成长成才
奖助体系

构建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助研津贴三级资助网络,博士研究生年均奖助金额超5万元,覆盖率100%,特别设立“创新研究基金”,每年资助200项研究生自主课题,单个项目最高支持10万元。
就业服务
毕业生年终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56%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或科研院所,计算机专业研究生深受华为、腾讯等企业青睐;环境与资源学院毕业生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形成“福大品牌”,学校建立校友导师库,为研究生提供职业发展规划指导。
创新创业生态
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研究生创业项目年均30个,知识产权授权量连续五年居福建省高校首位,生物医药团队研发的肿瘤早筛技术获千万级风险投资;建筑学院研究生创业项目“古建数字化保护”入选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典型案例。
福州大学研究生教育正以创新的培养模式、扎实的学术训练和开放的育人格局,塑造着新时代高层次人才的成长范式,严谨的学术追求与鲜活的社会实践相互激荡,每一位研究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