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物理思维导图
第一单元:机械能
-
核心概念:能量

- 定义: 一个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 单位: 焦耳
- 形式: 机械能、内能、电能、光能等。
-
动能
- 定义: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 影响因素:
- 质量 (m): 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 速度 (v): 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 公式:
E_k = ½mv² - 实例: 飞驰的汽车、流动的水、飞行的子弹。
-
势能
- 重力势能
- 定义: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
- 影响因素:
- 质量 (m): 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 高度 (h): 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 公式:
E_p = mgh - 实例: 被举起的杠铃、位于高处的水库。
- 弹性势能
- 定义: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 影响因素:
- 弹性形变的程度: 形变越大,弹性势能越大。
- 实例: 被拉开的弓、被压缩的弹簧、撑杆跳高的杆。
- 重力势能
-
机械能
- 定义: 动能和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总和。
- 公式:
E_机械 = E_k + E_p - 机械能守恒定律
- 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时,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 条件:
- 没有摩擦力或其他阻力做功。
- 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
- 实例:
- 自由下落: 势能减小,动能增大,机械能不变。
- 单摆: 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机械能守恒(忽略空气阻力)。
- 滚摆: 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机械能守恒。
- 注意: 在现实中,因为有摩擦力,机械能通常会减小,转化为内能,所以机械能不守恒。
第二单元:内能
-
分子热运动
- 定义: 物体中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 影响因素: 温度,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 扩散现象:
- 定义: 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 实例: 闻到花香、糖溶解在水中。
- 证明: 证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
分子间的作用力
- 引力: 分子间存在相互吸引的力。
- 斥力: 分子间存在相互排斥的力。
- 关系:
- 当分子间距离等于
r₀(约 10⁻¹⁰ m) 时,引力和斥力相等,分子力表现为零。 - 当分子间距离
r < r₀时,斥力 > 引力,分子力表现为斥力。 - 当分子间距离
r > r₀时,引力 > 斥力,分子力表现为引力。 - 当分子间距离非常大时,分子力变得非常微弱,可以忽略不计。
- 当分子间距离等于
-
内能
- 定义: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 影响因素:
- 温度: 温度越高,分子动能越大,内能越大。
- 状态: 物体发生物态变化时(如熔化、汽化),分子势能会改变,内能也会改变。
- 与机械能的区别:
- 内能是微观分子的能量,与物体的温度、状态有关。
- 机械能是宏观物体的能量,与物体的整体运动、高度、形变有关。
- 一切物体(无论温度高低、运动与否)都具有内能。
-
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 做功
- 对物体做功: 物体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 实例: 压缩空气、钻木取火、弯折铁丝。
- 物体对外做功: 物体内能减小(温度降低)。
- 实例: 气体膨胀做功(如:内燃机冲程、气体冲开瓶塞)。
- 本质: 其他形式的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
- 对物体做功: 物体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 热传递
- 定义: 能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
- 条件: 存在温度差。
- 方式:
- 传导: 沿物体传递(如:金属棒传热)。
- 对流: 靠液体或气体的流动传递(如:水沸腾、空调制冷)。
- 辐射: 沿直线直接传递(如:太阳热、烤火)。
- 本质: 内能的转移。
- 关系: 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 做功
-
热量
- 定义: 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
- 单位: 焦耳
- 注意: 热量是一个“过程量”,不能说“物体含有多少热量”,只能说“物体吸收或放出了多少热量”。
-
比热容
- 定义: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 物理意义: 反映物质吸热或放热能力的强弱。
- 特性: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只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质量、温度、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无关。
- 水的比热容:
c_水 = 4.2×10³ J/(kg·℃),因为水的比热容大,所以水常作冷却剂、取暖剂。 - 公式:
Q_吸 = cm(t_末 - t_初),Q_放 = cm(t_初 - t_末)
-
热机
- 定义: 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 能量转化: 内能 → 机械能
- 内燃机: 汽油机和柴油机。
- 冲程(四个过程):
- 吸气冲程: 吸入汽油和空气的混合物(汽油机)或纯空气(柴油机)。
- 压缩冲程: 压缩气体,机械能 → 内能,温度升高。
- 做功冲程: 火花塞点火(汽油机)或喷油嘴喷油(柴油机),燃气推动活塞做功,内能 → 机械能,是主要能量来源。
- 排气冲程: 排出废气。
- 冲程(四个过程):
- 热机效率 (η)
- 定义: 用来做有用功的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
- 公式:
η = W_有 / Q_放 × 100% - 特点: 总是小于1%,提高热机效率的方法:减少各种能量损失(如废气散热、机械摩擦等)。
第三单元:电流和电路
-
电荷
- 两种电荷:
- 正电荷 (+): 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
- 负电荷 (-): 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
- 电荷间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
- 电荷量 (Q): 电荷的多少,单位:库仑。
- 元电荷 (e): 最小的电荷量,
e = 1.6×10⁻¹⁹ C。
- 两种电荷:
-
电路
- 组成:
- 电源: 提供电能的装置(如电池、发电机),能量转化:其他形式能 → 电能。
- 用电器: 消耗电能的装置(如灯泡、电动机),能量转化:电能 → 其他形式能。
- 导线: 传导电流。
- 开关: 控制电路的通断。
- 三种状态:
- 通路: 处处接通的电路。
- 断路(开路): 某处断开的电路。
- 短路: 电源两端或用电器两端被导线直接连接起来。(非常危险,会烧毁电源和用电器!)
- 组成:
-
电路图
- 定义: 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
- 常用元件符号:
电源、开关、灯泡、电压表、电流表、电阻、导线等。
-
串联电路
- 连接方式: 用电器首尾相连,接入电路。
- 特点:
- 电流路径: 只有一条。
- 开关作用: 控制整个电路。
- 电流关系:
I = I₁ = I₂ - 电压关系:
U = U₁ + U₂(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压之和) - 电阻关系:
R_总 = R₁ + R₂(总电阻等于各部分电阻之和)
-
并联电路
- 连接方式: 用电器并列连接在电路两点之间。
- 特点:
- 电流路径: 有多条。
- 开关作用: 干路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开关只控制其所在支路。
- 电流关系:
I = I₁ + I₂(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 电压关系:
U = U₁ = U₂(各支路电压相等) - 电阻关系:
1/R_总 = 1/R₁ + 1/R₂(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支路电阻倒数之和)
第四单元:欧姆定律
-
电流
- 定义: 1秒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
- 公式:
I = Q / t - 单位: 安培,符号
A,常用单位:毫安、微安。 - 测量: 电流表。
- 使用规则: 串联在电路中;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选择合适的量程。
-
电压
- 作用: 使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是提供电能的“压力”。
- 单位: 伏特,符号
V,常用单位:千伏、毫伏。 - 测量: 电压表。
- 使用规则: 并联在待测电路两端;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选择合适的量程。
- 常见电压值:
- 一节干电池:1.5 V
- 家庭电路电压:220 V
- 安全电压:不高于36 V
-
电阻
- 定义: 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 单位: 欧姆,符号 ,常用单位:千欧、兆欧。
- 决定因素:
- 材料: 不同材料电阻不同。
- 长度: 长度越长,电阻越大。
- 横截面积: 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
- 温度: 对大多数金属导体,温度越高,电阻越大。
- 变阻器:
- 原理: 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
- 作用: 保护电路、改变电流和电压。
- 符号:
- - - - - - >
-
欧姆定律
- 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 公式:
I = U / R - 注意:
I、U、R必须是同一段导体或同一段电路对应的三个物理量。 - 变形公式:
U = IR(求电压)R = U / I(求电阻,是测量电阻的原理,但电阻是导体本身属性,不随U和I的改变而改变)
-
串联电路中的欧姆定律
- 电流:
I = I₁ = I₂ - 电压:
U = U₁ + U₂→I_总 R_总 = I₁ R₁ + I₂ R₂ - 电阻:
R_总 = R₁ + R₂ - 电压分配:
U₁ / U₂ = R₁ / R₂(电压与电阻成正比)
- 电流:
-
并联电路中的欧姆定律
- 电流:
I = I₁ + I₂→U_总 / R_总 = U₁ / R₁ + U₂ / R₂ - 电压:
U = U₁ = U₂ - 电阻:
1/R_总 = 1/R₁ + 1/R₂ - 电流分配:
I₁ / I₂ = R₂ / R₁(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 电流:
第五单元:电功率
-
电功 (W)
- 定义: 电流所做的功,表示电流做功的多少。
- 能量转化: 电能 → 其他形式能。
- 公式:
W = UIt(普适公式)W = I²Rt(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W = U²t / R(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 单位: 焦耳,符号
J,常用单位:千瓦时,俗称“度”,1 kWh = 3.6×10⁶ J。 - 测量: 电能表(电度表)。
-
电功率 (P)
- 定义: 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表示电流做功的快慢。
- 公式:
P = W / t(定义式)P = UI(计算式,普适)P = I²R(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P = U² / R(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 单位: 瓦特,符号
W,常用单位:千瓦。 - 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
- 额定电压 (U_额): 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 额定功率 (P_额): 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
- 实际电压 (U_实): 用电器实际工作时的电压。
- 实际功率 (P_实): 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的功率。
- 关系:
U_实 = U_额→P_实 = P_额,正常工作。U_实 > U_额→P_实 > P_额,容易烧坏。U_实 < U_额→P_实 < P_额,发光暗淡。
-
焦耳定律 (Q)
- 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与通电时间成正比。
- 公式:
Q = I²Rt - 注意: 这个公式是计算电热的普适公式,在纯电阻电路中,产生的热量等于消耗的电能,即
Q = W = UIt。 - 应用: 电热器(如电饭煲、电暖器)是利用电流热效应工作的。
总结与建议
- 理解概念: 物理不是死记硬背,要理解每个物理概念背后的物理意义,内能是所有分子的能量总和,而不仅仅是温度。
- 掌握公式: 公式是物理学的语言,不仅要记住公式,更要理解公式中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适用条件和单位。
- 勤于画图: 电路图、受力分析图等是解决物理问题的有力工具,自己动手画一画,思路会更清晰。
- 联系生活: 物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多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比如家里的电饭煲为什么能保温,汽车为什么冬天启动困难等,这样学起来更有趣。
- 多做练习: 通过不同类型的题目,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查漏补缺,特别是计算题,要规范步骤。
希望这份思维导图能帮助你系统地复习九年级上册的物理知识!祝你学习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