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学传媒研究生教育以“数字传播与社会发展”为特色方向,依托浙江省重点学科新闻传播学的学科优势,构建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培养体系,专业注重前沿技术赋能,开设数据新闻、智能传播等课程,强化学生在融媒体时代的实战能力;同时发挥地域优势,与浙江日报、宁波广电等机构共建20余个实践基地,提供丰富的业界资源,师资队伍包含国家级人才及资深媒体人,近三年指导学生获国家级竞赛奖项30余项,培养方案突出“新文科”交叉特色,涵盖传播理论、数字技术、文化创意三大模块,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超95%,主要流向主流媒体、互联网企业及党政宣传部门,形成了“技术+人文+实践”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宁波大学作为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其新闻传播学科在长三角地区具有显著影响力,传媒研究生教育依托学科交叉优势,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复合型人才,以下从学科建设、研究方向、师资力量及就业前景等维度,深入解读宁波大学传媒研究生的培养体系。
学科背景与平台支撑
宁波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始建于2003年,2018年获批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MJC)学位点,2021年入选浙江省一流学科,学科以“数字传播与社会治理”为特色方向,拥有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东海研究院”、宁波市融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等平台,为学生提供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基地。
学科与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宁波广电集团等媒体建立战略合作,研究生可参与“融媒体工作坊”“数据新闻实验室”等项目,接触前沿行业资源。
研究方向与课程体系
传媒研究生培养分为学术型(新闻传播学)与专业型(MJC)两类,侧重不同能力塑造:
-
学术型硕士
- 核心方向:传播理论与实务、媒介文化研究、国际传播
- 特色课程:传播政治经济学、舆情分析算法、跨文化传播案例研究
- 培养目标:强化科研能力,适合攻读博士学位或进入智库机构
-
专业型硕士(MJC)
- 细分领域:数字媒体传播、影视文化传播、广告与品牌传播
- 实践模块:短视频创作工作坊、舆情监测系统实操、融媒体产品策划
- 培养目标:对接行业需求,毕业生多进入互联网企业、主流媒体
课程设计体现“技术+人文”双轨融合,智能媒体技术》课程涵盖Python数据挖掘基础,而《传播伦理与法规》则探讨AI生成内容的版权问题。
师资力量与学术资源
学科现有专任教师32人,其中教授9人、博士生导师6人,80%教师具有海外访学经历,代表性学者包括:
- 吴飞教授(学科带头人):研究领域为国际传播,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 李良荣教授(特聘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主导多项省级融媒体改革课题
- 青年骨干团队:如网络舆情分析方向的张伟博士,其研究成果被《新闻与传播研究》多次收录

研究生可参与导师的纵向课题或横向项目,例如浙江省“共同富裕”主题传播策划、宁波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研究等,积累实战经验。
就业竞争力与行业认可
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8%,主要去向呈现多元化特征:
- 主流媒体:新华社浙江分社、浙江卫视、宁波日报等
- 互联网企业:阿里巴巴文化传媒、网易新闻、字节跳动内容审核岗
- 公共服务:各级政府宣传部门、高校辅导员岗位
- 自主创业:部分毕业生成立短视频工作室、文化传播公司
用人单位评价显示,宁大传媒研究生优势在于“数据处理能力扎实”(如SPSS、Tableau应用)和“融媒体策划意识突出”,2022届MJC毕业生王同学入职腾讯新闻,其毕业作品《乡村振兴短视频矩阵策划》直接转化为企业执行方案。
报考建议与学习体验
宁波大学传媒研究生招生注重综合素质,复试环节包含“专业案例分析”与“传播实务技能测试”,备考建议:
- 学术型硕士:关注传播学经典理论(如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的最新发展
- 专业型硕士:准备作品集(如新闻评论、短视频脚本、舆情报告)
在校生普遍反映,学院提供设备先进的实验室(4K虚拟演播厅、舆情监测平台),并定期邀请行业导师授课,2021级学生刘同学提到:“参与宁波国际微电影节策划的经历,让我对影视产业链有了系统性认知。”
宁波大学传媒研究生教育以区域需求为导向,通过“学界+业界”双导师制、国际化工作坊等模式,助力学生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在数字化传播变革的当下,这一培养体系正持续释放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