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 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生物技术实践

微生物的利用
核心:认识、培养和应用微生物
-
1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 核心目标: 获得纯净的微生物培养物
- 关键概念:
- 培养基:
- 功能: 提供营养、生长环境。
- 类型: 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加凝固剂,如琼脂)。
- 成分: 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有时需特殊添加)。
- 无菌技术: 防止外来微生物污染,保证培养物纯净。
- 关键操作:
- 灭菌: 灭死一切微生物。
方法:高压蒸汽灭菌(培养基、器械)、干热灭菌(玻璃器皿)、灼烧灭菌(接种环、试管口)。
- 消毒: 杀灭部分微生物,不影响其生长。
方法:煮沸消毒(饮用水)、化学药剂消毒(酒精、氯气)、紫外线消毒(空气、台面)。
- 无菌操作:
- 原则: 避开微生物。
- 操作: 酒精灯火焰旁操作、瓶口灭菌、接种环灭菌后冷却。
- 灭菌: 灭死一切微生物。
- 关键操作:
- 纯化技术:
- 平板划线法: 在固体培养基表面,通过连续划线,逐步稀释菌种,最终获得单个菌落。
- 目的: 分离纯化微生物。
- 稀释涂布平板法: 将菌液进行系列稀释,然后涂布到培养基表面,培养后计数。
- 目的: 分离纯化 + 微生物计数。
- 平板划线法: 在固体培养基表面,通过连续划线,逐步稀释菌种,最终获得单个菌落。
- 培养基:
-
2 微生物的应用
- (1)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 菌种:
- 果酒: 酵母菌(真核,兼性厌氧)。
- 反应: C₆H₁₂O₆ → 2C₂H₅OH + 2CO₂ + 能量(有氧呼吸大量繁殖,无氧发酵产酒精)。
- 果醋: 醋酸菌(原核,好氧)。
- 反应: C₂H₅OH + O₂ → CH₃COOH + H₂O。
- 果酒: 酵母菌(真核,兼性厌氧)。
- 流程:
- 果酒: 选果 → 榨汁 → 消毒 → 酵母菌发酵(温度18-25℃) → 果酒。
- 果醋: 果酒 → 醋酸菌发酵(温度30-35℃) → 果醋。
- 关键条件:
- 氧气: 酒精发酵初期需O₂(酵母菌繁殖),后期严格无氧;醋酸发酵全程需O₂。
- 温度: 不同微生物最适温度不同。
- pH: 酸性环境(抑制杂菌)。
- 菌种:
- (2) 腐乳的制作
- 菌种: 毛霉(真菌,好氧)。
- 作用: 产生蛋白酶和脂肪酶,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分解成小分子(氨基酸、脂肪酸),使其易于消化吸收。
- 流程: 豆腐切块 → 接种毛霉 → 培养(适宜温度和湿度) → 装瓶加盐 → 加卤汤(酒、香辛料) → 密封腌制。
- 关键条件:
- 盐: 析出水分,抑制杂菌,赋予风味。
- 酒: 抑制微生物生长,与香辛料共同调味。
- 香辛料: 调味、防腐。
- 温度湿度: 适宜毛霉生长。
- (3) 泡菜的制作
- 菌种: 乳酸菌(原核,厌氧)。
- 反应: C₆H₁₂O₆ → 2C₃H₆O₃ (乳酸)。
- 流程: 选菜 → 清洗 → 切块 → 盐水(调味、杀菌) → 装坛 → 发酵 → 泡菜。
- 关键条件:
- 盐水浓度: 4%-6%,过高会抑制乳酸菌,过低易杂菌污染。
- 无氧环境: 密封创造无氧环境,促进乳酸菌发酵,抑制好氧菌。
- 亚硝酸盐检测:
- 来源: 蔬菜中硝酸盐还原菌的还原作用。
- 危害: 对人体有害,是致癌物。
- 检测方法: 比色法(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与亚硝酸盐发生重氮化反应形成玫瑰红色染料,与标准显色液对比)。
- (1)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酶的应用
核心:酶的高效性、专一性及其在工业和生活中的应用
- 1 酶的制备与应用
- (1) 酶的来源:
- 生物体内提取: 直接从动物、植物、微生物组织中提取。
- 基因工程生产: 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如大肠杆菌、酵母菌),通过发酵工程生产,这是目前的主要方式。
- (2) 酶的活性:
- 概念: 酶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能力。
- 衡量指标: 单位时间内,底物的减少量或产物的生成量。
- 影响因素:
- 温度: 最适温度下活性最高,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 pH: 最适pH下活性最高,过酸或过碱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 酶的抑制剂: 竞争性抑制剂、非竞争性抑制剂。
- (3) 酶的应用:
- 洗涤剂: 加酶洗衣粉(加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
- 原理: 酶分解衣物上的蛋白质、脂肪、淀粉等污渍。
- 注意: 洗衣粉的pH影响酶活性;蛋白酶在60℃以上易失活;使用温水效果更好。
- 食品工业:
- 果胶酶: 果汁加工(澄清果汁、提高出汁率)。
- 淀粉酶: 酿酒、葡萄糖生产。
- 纤维素酶: 畜牧业(饲料处理)、纺织业(棉麻脱胶)。
- 固定化酶技术:
- 目的: 使酶与产物分离,可重复使用,提高稳定性。
- 方法:
- 吸附法: 将酶吸附在载体表面。
- 包埋法: 将酶包裹在细微网格里(最常用,如海藻酸钠包埋酵母细胞/酶)。
- 应用: 生产高果糖浆(葡萄糖异构酶固定化)。
- 洗涤剂: 加酶洗衣粉(加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
- (1) 酶的来源:
生物技术在食品及其他方面的应用
核心:利用生物技术改良食品、保护环境、获取有用物质
-
1 植物组织培养
- 理论基础: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 核心概念:
- 外植体: 离体生活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
- 脱分化: 分化的植物细胞,在激素和营养诱导下,恢复分裂能力,形成愈伤组织。
- 再分化: 愈伤组织在特定激素诱导下,分化出根和芽,形成完整植株。
- 培养基:
- 成分: 大量元素、微量元素、有机物、蔗糖(碳源和能源)、植物激素(关键!)。
- 激素:
- 生长素: 促进细胞生长、分裂,诱导生根。
- 细胞分裂素: 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分化。
- 配比: 生长素/细胞分裂素 的比例决定细胞的分化方向。
- 高 → 生根。
- 低 → 生芽。
- 中间 → 形成愈伤组织。
- 应用:
- 快速繁殖: 微型繁殖(如兰花、马铃薯脱毒)。
- 培育无病毒植株: 分生区(如茎尖)病毒少。
- 生产人工种子: 愈伤组织包裹人工种皮。
- 生产细胞产物: 如紫草素、人参皂苷。
-
2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 原理:
- DNA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0.14mol/L时溶解度最低,易析出。
- DNA不溶于酒精,但溶于水,可利用此特性提纯。
- DNA遇二苯胺试剂在沸水浴条件下会呈现蓝色。
- 步骤:
- 破碎细胞: 洋葱研磨,加入洗涤剂(破坏细胞膜和核膜)和食盐(维持渗透压)。
- 去除杂质: 过滤,滤去细胞壁等杂质;滤液中加入嫩肉蛋白酶(分解蛋白质)。
- 溶解DNA: 加入NaCl溶液至2mol/L,使DNA溶解。
- 析出DNA: 加入蒸馏水,稀释至0.14mol/L,使DNA析出,过滤。
- 纯化DNA: 加入冷却的酒精,用玻璃棒卷出丝状物。
- 鉴定DNA: 溶解DNA,加入二苯胺试剂,水浴加热,观察颜色变化。
- 原理:
总结与联系
- 技术核心: 所有实验都围绕 “无菌操作” 展开,这是生物技术实践的基石。
- 生物特性: 成功应用依赖于对微生物、酶、植物细胞等生物的生理特性(如代谢方式、最适条件、全能性)的深刻理解。
- 工程思维: 从实验室走向生产,需要考虑成本、效率、重复性等问题,如固定化酶、基因工程菌的应用。
希望这份思维导图能帮助你构建《生物选修一》的知识框架,祝你学习顺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