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于2020年12月26-28日举行,报考人数达377万,较上年增长10.6%,再创历史新高,本次考试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进行,各地考点严格落实体温检测、考场消毒、间隔就座等防疫措施,考试科目保持政治、外语、数学及专业课的框架,部分专业学位类别首次实施分科目划线政策,教育部强调严肃考风考纪,针对高科技作弊开展专项行动,并加强试卷保密管理,值得注意的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招录比例持续提升,专业硕士报考热度不减,反映出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的深度联动,考后成绩预计2021年2月起陆续公布,复试工作将根据疫情防控要求灵活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模式。

2021年研究生考试已经落下帷幕,但对于许多考生而言,这场考试的余波仍在持续,无论是准备参加2022年考试的学子,还是回顾2021年考研情况的观察者,都有必要对去年的考试趋势、政策变化以及备考经验进行梳理,本文将围绕2021年研究生考试的报考情况、政策调整、热门专业分析、备考建议等方面展开,帮助读者更清晰地了解这场竞争激烈的选拔考试。
2021年研究生考试报考情况
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达到377万人,较2020年增长36万人,增幅约10.6%,再创历史新高,这一数据表明,研究生考试的竞争压力持续加大,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
从地域分布来看,北京、江苏、山东、广东等教育大省依然是报考热门地区,北京市报考人数超过40万,部分高校的报录比甚至达到10:1以上,中西部地区的报考人数也在稳步增长,反映出高等教育资源分布逐渐均衡的趋势。
从考生群体来看,应届本科毕业生仍是主力军,但往届生比例有所上升,许多在职人员选择通过考研提升学历,以应对日益激烈的职场竞争,跨专业考研的人数也有所增加,部分考生希望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转换职业方向。
2021年研究生考试政策变化
2021年研究生考试在政策层面进行了多项调整,这些变化对考生的备考策略和录取结果产生了直接影响。
初试科目调整
部分高校对初试科目进行了优化,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的部分院校取消统考数学,改为自主命题。
- 部分文科专业减少专业课考试科目数量,但增加综合性考察内容。
- 管理类联考(如MBA、MPAcc)的逻辑和写作部分分值占比微调。
这些调整旨在更精准地选拔符合学科特点的研究生,但也要求考生及时关注目标院校的最新招生简章,避免因信息滞后而影响备考。
推免比例提高
近年来,许多"双一流"高校逐步提高推免生比例,部分专业的推免生占比甚至超过50%,这一趋势在2021年进一步延续,导致统考名额相对减少,竞争更加激烈,考生在择校时需综合考虑推免政策,合理评估自身竞争力。
复试形式多样化

受疫情影响,2021年研究生复试仍以线上为主,部分院校采用"网络远程复试+线下笔试"相结合的方式,这种形式对考生的应变能力和设备调试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复试内容也更加注重科研潜力、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考察,单纯依靠笔试高分的时代已经过去。
热门专业及院校分析
2021年研究生考试中,某些专业和院校的报考热度显著高于平均水平。
热门专业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相关专业持续火爆,顶尖院校的报录比普遍超过20:1。
- 金融专硕(MF):受高薪就业吸引,金融专硕竞争异常激烈,特别是清北复交等名校,复试线常年居高不下。
- 法律硕士(非法学):作为跨考热门选择,该专业吸引了大量非法律背景考生,导致部分院校复试线突破360分。
- 教育学:受"教师热"影响,学科教学、教育学原理等方向报考人数激增。
院校选择趋势
- "双一流"高校依然是考生首选,但部分专业特色鲜明的"双非"院校也受到青睐。
- 地域因素影响显著,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高校报考热度持续走高。
- 部分科研院所(如中科院各研究所)因师资力量强、科研资源丰富而吸引优质生源。
备考建议与经验分享
基于2021年考研情况,为准备2022年考试的考生提供以下建议:
科学规划备考时间
- 基础阶段(3-6月):系统梳理知识点,建立学科框架。
- 强化阶段(7-9月):重点突破薄弱环节,进行专题训练。
- 冲刺阶段(10-12月):模拟考试环境,提升应试技巧。
合理选择目标院校
- 评估自身实力,避免盲目追求名校。
- 关注院校近三年的录取数据,包括复试线、报录比、调剂情况等。
- 考虑学科评估结果、导师团队、就业前景等综合因素。
提升综合素质
- 加强英语能力,特别是阅读和写作水平。
- 培养科研思维,提前了解目标专业的前沿动态。
- 注重表达能力的训练,为复试面试做好准备。
心理调适与健康管理
- 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避免过度疲劳。
- 建立支持系统,与家人、朋友或考研伙伴保持沟通。
-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2021年研究生考试再次证明,考研不仅是一场知识储备的较量,更是信息获取能力、心理素质和战略规划能力的综合考验,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深入,研究生学历的"含金量"正在被重新定义,考生应当结合自身职业规划,理性看待考研这一人生选择,无论结果如何,备考过程中的成长与收获,都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