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还是工具?思维如何通过语言表达?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经典的语言学、哲学和心理学问题,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载体和外壳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还是工具?思维如何通过语言表达?-图1

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个复杂的关系: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载体”

这是最普遍和直观的理解,语言为我们的思维提供了必要的结构和符号,使我们能够进行复杂的思考。

  • 组织思想:没有语言,我们的思维可能只是一堆零散的、混乱的印象和感觉,语言通过词汇、语法和逻辑规则,帮助我们把这些混乱的思绪整理成有条理、有结构的想法,你想计划一次旅行,你需要用语言来思考“去哪里?”“怎么去?”“住哪里?”“需要带什么?”等一系列问题。
  • 进行抽象思考:语言使我们能够超越具体事物,进行抽象和概括,我们创造了“自由”、“正义”、“民主”、“爱”等词汇,这些词不代表任何一个具体可见的物体,而是代表复杂的概念和观念,没有语言,这类高级抽象思维几乎不可能实现。
  • 逻辑推理:逻辑推理(如因果、假设、归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言中的连接词和句式结构。“如果A发生,那么B就会发生”这种假设性思考,就是通过语言来构建和表达的。

从这个角度看,语言是思维的“骨架”和“容器”,没有它,思维就难以成形和运作。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和“表达”

语言是我们将内在的、无形的思维过程,转化为外在的、有形的言语或文字的唯一途径。

  • 内在言语:我们大部分的思考其实是以“内在言语”(Inner Speech)的形式进行的,你脑海中默念的句子、对自己说的话,本质上就是语言在思维中的应用,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名言:“语言的界限即世界的界限”,也暗示了我们的思维被我们所掌握的语言所框定。
  • 交流与共享:语言是思维得以在人与人之间传递和共享的媒介,你无法直接把一个想法“拷贝”到别人的大脑里,你必须通过语言(口头或书面)这个“外壳”来表达它,让别人去理解。

从这个角度看,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是我们向自己和他人展示思维内容的唯一方式。

语言也“塑造”和“限制”思维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这是一个更深层次、更具争议的观点,被称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它认为,我们所使用的语言结构会影响甚至决定我们的思维方式。

  • 语言塑造认知: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这会引导使用者关注世界的不同方面。
    • 经典例子:爱斯基摩语(因纽特语)有多个词来描述不同形态的“雪”,比如正在下的雪、地上的雪、结块的雪等,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看得更“清楚”,而是他们的语言体系让他们能够更精细地分辨和思考“雪”的不同状态。
    • 颜色词:有些语言没有独立的颜色词,比如用“深色”来指代蓝色和绿色,研究表明,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在区分相近颜色时,可能会比使用独立颜色词的人更困难。
    • 语法中的性别:在德语等语言中,名词有性别(如“桥”是阴性的,“桌子”是阳性的),研究发现,说话者会不自觉地用符合该名词性别的形容词去描述它,比如形容“桥”时更倾向于用“美丽的”,而形容“钥匙”时更倾向于用“坚硬的”,这表明,语言中的性别标记会 subtly 地影响我们的联想和判断。

从这个角度看,语言不仅仅是工具,它更像一副“有色眼镜”,我们戴着它来看待和理解世界,它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的“范畴”和“视角”,同时也可能限制了我们看到其他可能性的视野。

对“语言是思维的什么?”这个问题,最全面的回答是:

语言既是思维的必要工具和载体,让抽象、复杂的思维成为可能;也是思维的外在表达和外壳,使思想的交流成为可能;语言本身的结构和词汇也在深刻地塑造和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世界的独特视角。

两者之间是一种共生、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而非简单的“谁决定谁”的单向关系,我们用语言思考,而我们所使用的语言也在反过来塑造我们。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