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主题: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一级分支一:文体与体裁
-
诗歌

- 古体诗
- 特点:句式、篇幅、用韵不拘格律,形式自由。
- 分类:
- 四言诗:如《诗经》。
- 骚体诗:以屈原《离骚》为代表,多用“兮”字。
- 乐府诗:汉代官方采集的民歌,后成为诗体,如《孔雀东南飞》、《木兰诗》。
- 五言古诗:如《古诗十九首》。
- 七言古诗:如李白《蜀道难》。
- 近体诗 (今体诗)
- 特点:唐代形成,有严格的格律(字数、句数、平仄、对仗)。
- 分类:
- 律诗:
- 五言律诗:八句,四联(首、颔、颈、尾联)。
- 七言律诗:八句,四联。
- 绝句:
- 五言绝句:四句。
- 七言绝句:四句。
- 排律:超过八句的律诗。
- 律诗:
- 词
- 特点:萌芽于唐,盛行于宋,又称“诗余”、“长短句”,需按词牌填写,讲究平仄和格律。
- 分类:
- 小令:字数较少,通常在58字以内。
- 中调:字数在59-90字之间。
- 长调:字数在91字以上。
- 曲
- 特点:萌芽于金,盛行于元,可配乐歌唱,语言通俗,格律更自由。
- 分类:
- 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套曲)。
- 剧曲:即元杂剧。
- 古体诗
-
散文
- 先秦散文
- 历史散文:以记言记事为主。
- 《左传》:编年体。
- 《国语》:国别体。
- 《战国策》:国别体。
- 《史记》:纪传体通史(汉代,开纪传体先河)。
- 诸子散文:以说理议论为主。
- 儒家:《论语》、《孟子》、《荀子》。
- 道家:《老子》、《庄子》。
- 墨家:《墨子》。
- 法家:《韩非子》。
- 历史散文:以记言记事为主。
- 汉赋
- 特点:汉代主流文体,讲究辞藻华丽,对仗工整,铺陈排比。
- 代表作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
- 唐宋古文
- 特点:反对六朝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以载道。
- 运动领袖:韩愈、柳宗元。
- 宋代大家: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唐宋八大家)。
- 明清小品文
- 特点:篇幅短小,风格自由,情趣盎然。
- 代表作家:张岱、袁宏道。
- 先秦散文
-
韵文与骈文
- 骈文
- 特点:起源于汉,全盛于南北朝,讲究对仗、声律、辞藻,多用四六句式。
- 代表作:吴均《与朱元思书》(书信体)。
- 赋
- 特点:介于诗与散文之间,兼具诗歌的韵律和散文的铺陈。
- 分类:骚体赋、大赋、抒情小赋。
- 骈文
-
小说
- 起源: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传文学。
- 发展脉络:
- 魏晋南北朝志人志怪小说:如《世说新语》、《搜神记》。
- 唐代传奇:文言短篇小说,标志着小说的成熟,如《柳毅传》、《莺莺传》。
- 宋代话本:白话小说,源于“说话”艺术,是元明清小说的前身。
- 明清章回体小说: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
-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 其他:《金瓶梅》、《儒林外史》、《聊斋志异》(文言)。
-
戏剧
- 元杂剧
- 结构:“四折一楔子”。
- 角色:旦(女角)、末(男角)、净(花脸)、丑(小丑)。
- 音乐:每折用一个宫调,曲牌联套。
- 代表作家:“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 代表作: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
- 明清传奇
- 特点:在元杂剧基础上发展,篇幅更长,曲调更丰富,不限折数。
- 代表作:汤显祖《牡丹亭》、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
- 元杂剧
一级分支二:文学流派与团体
-
先秦
-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
- 道家:老子、庄子,核心思想: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 墨家:墨子,核心思想:兼爱、非攻。
- 法家:韩非子、商鞅,核心思想:以法治国。
- 骚体:以屈原、宋玉为代表,开创了浪漫主义文学传统。
-
魏晋南北朝
- 建安风骨:曹操、曹丕、曹植(三曹),“三张二陆两潘一左”,风格:慷慨悲凉。
- 正始名士:阮籍、嵇康,风格:玄远、清俊。
- 山水田园诗派:谢灵运(山水)、陶渊明(田园)。
- 宫体诗:南朝梁陈时期,风格绮靡、轻艳。
-
唐代
-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 山水田园诗派:王维、孟浩然,风格:诗中有画。
- 边塞诗派: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风格:雄浑悲壮。
- 现实主义:杜甫(诗圣),风格:沉郁顿挫。
- 浪漫主义:李白(诗仙),风格:豪放飘逸。
- 中唐韩孟诗派:韩愈、孟郊,风格:奇崛险怪。
- 中唐元白诗派:元稹、白居易,风格:通俗写实(新乐府运动)。
- 晚唐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
宋代
- 宋诗:以理趣、议论为特色,风格平淡。
- 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主张“无一字无来处”。
- 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 宋词:
- 婉约派:柳永、李清照、周邦彦,风格:含蓄、细腻、柔美。
-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陆游,风格:气势恢宏、意境开阔。
- 古文运动:欧阳修、王安石、三苏、曾巩(唐宋八大家)。
- 话本:白话小说的雏形。
- 宋诗:以理趣、议论为特色,风格平淡。
-
元代
-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 元曲“双璧”: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明代,但风格承袭)。
-
明代
- 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等,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 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等,与前七子主张相似。
- 唐宋派:王慎中、唐顺之等,主张学习唐宋散文。
- 公安派: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袁),主张“性灵说”,反对拟古。
- 竟陵派:钟惺、谭元春,主张“幽深孤峭”。
-
清代
- 桐城派:方苞、刘大櫆、姚鼐,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
- 性灵派:袁枚,主张抒写个人性情,与公安派一脉相承。
- 常州词派:张惠言、周济,主张比兴寄托。
- 南社:柳亚子、陈去病等,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文学团体。
一级分支三:重要作家与作品
-
先秦
- 《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实主义源头。“风、雅、颂”、“赋、比、兴”。
- 《楚辞》:屈原开创,浪漫主义源头。《离骚》是其代表作。
- 诸子散文:《论语》、《孟子》、《道德经》、《庄子》、《韩非子》。
- 历史散文:《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代)。
-
汉代
- 《史记》:司马迁,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汉赋:司马相如《子虚赋》、班固《两都赋》。
-
魏晋南北朝
- 建安文学:曹操《短歌行》、曹植《洛神赋》。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
- 志人志怪:《世说新语》、《搜神记》。
- 文学理论:曹丕《典论·论文》、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
-
唐代
- 诗歌:
- 李白:《将进酒》、《蜀道难》。
- 杜甫:“三吏三别”、“诗史”。
- 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春晓》。
- 古文:韩愈《师说》、柳宗元《小石潭记》。
- 传奇:元稹《莺莺传》、李朝威《柳毅传》。
- 诗歌:
-
宋代
- 词: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李清照:《声声慢》、《一剪梅》。
-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柳永:《雨霖铃》。
- 散文:欧阳修《醉翁亭记》、王安石《伤仲永》、苏轼《赤壁赋》。
- 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 词:
-
元代
- 杂剧:
- 关汉卿《窦娥冤》、《西厢记》(王实甫)。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小令)。
- 杂剧:
-
明代
- 小说:《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西游记》(吴承恩)。
- 戏曲/散文:汤显祖《牡丹亭》、归有光《项脊轩志》。
-
清代
- 小说:《红楼梦》(曹雪芹)、《聊斋志异》(蒲松龄)、《儒林外史》(吴敬梓)、《老残游记》(刘鹗)。
- 诗歌/散文:龚自珍《己亥杂诗》。
一级分支四:文学理论与批评
-
核心概念
- 风骨:指作品刚健有力的风格和内在的精神气质。
- 意境: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文学作品的最高审美追求。
- 神韵:指作品内在的风致、韵味,含蓄蕴藉,有余味。
- 性灵:指作家的个性和真情实感,是创作的核心。
- 文以载道:文章是用来阐述儒家“道”的工具。
- 知人论世:要了解作者的思想和生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 以意逆志:用自己的想法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
重要著作
- 曹丕《典论·论文》: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题论文。
- 陆机《文赋》:中国第一篇系统性的创作论。
- 刘勰《文心雕龙》:中国古代最系统、最完整的文学理论巨著。
- 钟嵘《诗品》:中国第一部诗论专著。
-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探讨诗歌风格的专著。
一级分支五:文学现象与工具
-
重要文学现象
- 古文运动:唐代韩愈、柳宗元发起,宋代欧阳修等人继承,反对骈文,提倡散文。
- 新乐府运动:唐代白居易、元稹发起,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 桐城派: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讲究“义理、考据、辞章”。
- 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晚清梁启超等人发起,要求文学为政治改良服务。
-
工具书与文献
- 《四库全书》: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
- 《全唐诗》:收录唐代诗歌的总集。
- 《全宋词》:收录宋代词作的总集。
- 《古文观止》:清代流行的散文选本。
- 《昭明文选》: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
-
常用典故与意象
- 典故:如“青鸟”(信使)、“鸿雁”(书信)、“烂柯”(时光流逝)。
- 意象:
- 月亮:思乡、思人。
- 柳树:送别、留恋。
- 梧桐:凄凉、愁苦。
- 杜鹃:悲苦、哀怨。
- 菊花:隐逸、高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