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但答案也相当复杂,因为没有一个统一的、适用于所有朝代的“科举录取率”,科举制度历经1300多年,朝代更迭,制度本身也在不断变化,录取率”这个概念需要分情况、分阶段来看待。

科举的录取率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面:
- “录取率”的定义是什么? 是指所有参考读书人的比例,还是指通过县级考试(秀才)、省级考试(举人)、国家级考试(进士)的最终比例?
- 不同层级的考试,录取率天差地别。
- 不同朝代、不同时期,录取率波动巨大。
下面我将分朝代、分层级来详细解释。
核心概念:科举的层级
首先要明白,科举不是一场考试,而是一个多级的、漫长的选拔体系,我们通常所说的“中举”、“中进士”指的是通过不同层级的考试。
- 童试(县级): 这是科举的起点,通过者称为“生员”或“秀才”,这是最基础的功名,意味着你获得了在官学读书的资格,也拥有了初步的社会地位,这个阶段的录取率相对较高。
- 乡试(省级): 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通过者称为“举人”,举人已经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但通常只能担任一些低级职务,这个阶段的录取率急剧下降。
- 会试(国家级): 在乡试后的次年春天在京城举行,由礼部主持,全国的举人都可以参加,通过者称为“贡士”。
- 殿试(国家级): 由皇帝亲自主持或委派大臣主持,对贡士进行最终排名,通过者统称为“进士”,分为三甲(一、二、三甲),一甲前三名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和三甲的成员都统称进士,进士是科举的最高荣誉,是进入高级官僚集团的“入场券”。
各朝代科举录取率详解
隋唐(初创与探索期)
- 特点: 科举刚刚创立,门阀士族势力依然强大,录取人数很少,制度尚不完善。
- 秀才/明经/进士等: 在唐代,考取秀才、明经等功名相对容易,但要考中进士则极难,进士科是当时最难、最受重视的科目。
- 进士录取率: 极低,整个唐代(约300年)总共录取进士不过7000人左右,平均每年不到25人,如果算上所有参考的读书人,录取率可能低于万分之一,当时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可见考中进士之难。
宋代(发展与成熟期)
- 特点: 宋代重文抑武,科举制度空前发达,录取人数大大增加,成为平民阶层最重要的上升通道。
- 秀才(生员): 宋代生员数量庞大,但录取率尚可,一个县通常有几十到上百名生员。
- 举人: 宋代举人的录取名额比唐代大幅增加,平均每次乡试录取数百人,全国所有州加起来,一次乡试约录取1000-1500人。
- 进士: 宋代是录取人数最多的朝代之一,平均每次科举(三年一次)录取进士约300-500人,整个两宋(300多年)共录取进士约11万人。
- 进士录取率: 依然很低,但比唐代高得多,如果只看从生员到进士的转化率,可能低于1%,但如果从全国所有读书人算起,这个比例会更低,但已经是普通人通过努力有可能达到的目标了。
明代(制度化与僵化期)
- 特点: 科举制度高度制度化,但“八股文”开始成为主流,考试内容趋于僵化,录取名额有比较固定的规定。
- 秀才(生员): 明代通过县试、府试、院试成为秀才的人数非常多,一个县有上百名生员很常见,录取率在县级考试中相对较高。
- 举人: 明代规定每省的举人名额,南北方实行南北榜制度后,大省(如江南、浙江)每次乡试录取约100人,小省(如贵州、云南)则只有30-40人,全国每次乡试总计录取约500-600人。
- 进士: 明代进士录取名额相对固定,每次会试和殿试录取约300-350人,整个明朝(270多年)共录取进士约2.5万人。
- 进士录取率: 极低,一个读书人从童生到秀才,再到举人,最后成为进士,每一步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从秀才到举人的比例,可能低于5%;从举人到进士的比例,可能低于10%,一个秀才最终成为进士的概率,可能远低于1%。
清代(鼎盛与终结期)
- 特点: 科举制度达到顶峰,也最为严格和规范,录取名额在明代基础上有所增加,但竞争同样激烈。
- 秀才(生员): 清代秀才数量庞大,全国生员总数超过百万,这意味着读书人基数巨大,竞争异常激烈。
- 举人: 清代基本沿袭明代的南北分榜制度,但录取名额略有增加,全国每次乡试录取约1200-1500人。
- 进士: 清代进士录取名额比明代略多,平均每次科举录取约300-400人,整个清朝(260多年)共录取进士约2.6万人。
- 进士录取率: 极低,且因地区差异巨大。- “举人”的价值: 在清代,考中举人已经非常不易,足以光宗耀祖,并保证一生有稳定的俸禄和社会地位,因此有“中了举人,就有了半个官”的说法。
- 数据举例: 据统计,清代一个读书人从童生到考中秀才,平均需要考4-5次,成功率约2%-5%,考中秀才后,要考中举人,成功率骤降至1%-5%,而考中举人后,再考中进士,成功率也只有10%-20%。
- 总体概率: 一个童生最终成为进士的概率,可能只有万分之几,康熙年间,浙江嘉兴府秀才总数约3000人,但整个清代嘉兴府只出了500多名进士,比例约为1/6,但这已经是全国最高的地区之一,对于大多数读书人来说,终其一生最高功名可能只是秀才。
 
总结表格
| 朝代 | 关键特点 | 秀才 (生员) 相对录取率 | 举人 录取率 (参考秀才) | 进士 录取率 (参考举人) | 总体印象 | 
|---|---|---|---|---|---|
| 唐代 | 初创,重进士科 | 较高 | 极低 (约1-2%) | 极低 (约5-10%) | “五十少进士”,万里挑一 | 
| 宋代 | 重文,录取量大 | 较高 | 较低 (约5-10%) | 较低 (约10-20%) | 竞争激烈但机会增多 | 
| 明代 | 制度化,八股文 | 高 | 低 (约1-5%) | 极低 (约5-10%) | “北漂”举人群体庞大 | 
| 清代 | 顶峰,竞争白热化 | 基数大,相对率低 | 极低 (约1-5%) | 极低 (约10-20%) |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 
科举的录取率整体上极低,尤其是最高级的进士科。
- 层级越低,录取率相对越高,成为秀才对一个读书人家庭来说是现实的目标。
- 层级越高,录取率呈指数级下降,从秀才到举人,再到进士,每一步都堪比今天考进顶尖大学(如清华、北大)甚至更难。
- 朝代越往后,竞争越激烈,因为参加科举的读书人基数越来越大,而录取名额的增长远跟不上人口的增长,明清时期的科举难度,在绝对意义上要高于唐宋。
科举不仅仅是一场考试,它塑造了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心理,其极低的录取率,既保证了官僚队伍的文化素质,也催生了无数读书人“十年寒窗无人问”的悲欢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