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七下历史思维导图更新了吗?2025最新单元版有吗?

七年级下册历史单元思维导图总览

七年级下册历史主要围绕“隋唐: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辽宋夏金元: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以及“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三大核心主题展开。

七下历史思维导图更新了吗?2025最新单元版有吗?-图1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中心主题:隋唐——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 隋的建立与统一
      • 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 统一:589年,隋灭陈,统一南北,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
      • 意义:为隋唐时期的经济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 开凿大运河
      • 目的: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 概况:隋炀帝时开凿,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
      • 作用
        • 积极: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对后世运河航运产生深远影响。
        • 消极:加重了人民负担,是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 隋朝的灭亡
      • 原因:隋炀帝的暴政(滥用民力、徭役繁重、三次征伐高丽)。
      • 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 唐朝的建立

      建立:618年,李渊(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 “贞观之治” (唐太宗)
      • 政治: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魏征);完善三省六部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 经济: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 民族关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和西北各族首领尊为“天可汗”。
      • 外交:开放包容,玄奘西行天竺。
    • 武则天的统治
      • 地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 政策:打击反对她的元老重臣;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继续推行唐太宗的政策。
      • 评价: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 “开元盛世” (唐玄宗前期)
      • 政治:励精图治,任用贤相(姚崇、宋璟)。
      • 经济:发展生产,改革吏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 表现:人口增长,粮食丰盈,国力强盛,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 盛唐气象

    • 经济的繁荣
      • 农业:出现新农具(曲辕犁、筒车);垦田面积扩大;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 手工业:丝织业、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世界闻名。
      • 商业: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繁华;国内外贸易兴盛。
    • 民族交往与交融
      • 政策:唐太宗“华夷一家”思想。
      • 事件
        •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促进了汉藏友好关系。
        • 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 唐蕃会盟碑:见证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 开放的社会风气
      • 特点:尚武、兼容并包、充满活力。
      • 表现:社会风气开放,妇女可以骑马、打秋千、参与各种活动。
    • 多彩的文学艺术
      • 诗歌
        • 李白:“诗仙”,浪漫主义。
        • 杜甫:“诗圣”,现实主义,“诗史”。
        • 白居易:通俗易懂,《长恨歌》《琵琶行》。
      • 书法:颜真卿(雄浑敦厚,“颜体”),柳公权(骨力遒劲,“柳体”)。
      • 绘画: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画圣”(《送子天王图》)。
  •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 遣唐使与鉴真东渡
      • 遣唐使:日本派遣使节到唐朝学习,促进了日本社会改革(大化改新)。
      • 鉴真东渡:六次东渡,最终成功在日本传播唐朝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 玄奘西行
      • 事迹:前往天竺(古印度)取经,历时17年,带回大量佛经。
      • 贡献:口述《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 安史之乱
      • 时间:755-763年。
      • 影响: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中央权力衰弱,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 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 灭亡: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唐朝灭亡。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中心主题:辽宋夏金元——民族关系发展与社会变化

  • 北宋的政治与辽、西夏的并立

    • 北宋的建立与加强中央集权
      • 建立:960年,赵匡胤(宋太祖)建立北宋,定都东京(开封)。
      • 政策
        • 军事上:解除大将兵权,控制军队调动。
        • 政治上:分化相权,削弱地方权力(派文臣做知州)。
        • 经济上:取消节度收税权,中央设转运使。
      •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政府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
    • 辽与北宋的和战
      • 澶渊之盟(1005年):宋辽议和,辽撤兵,宋给辽岁币,此后宋辽之间保持了长久的和平。
    •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 建立:11世纪前期,元昊建立西夏。
      • 关系:战争与议和并存,最终达成和议,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 金的崛起与南宋的对峙

    • 金的建立与灭辽、北宋
      • 建立:1115年,阿骨打建立金。
      • 灭辽:金先灭辽。
      • 灭北宋:1127年,金军攻破东京,俘虏宋徽宗、宋钦宗,史称“靖康之变”。
    • 南宋的偏安
      • 建立:1127年,赵构(宋高宗)建立南宋,定都临安(杭州)。
      • 抗金:岳飞等将领率军抗金,取得郾城大捷等胜利。
      • 结果:宋高宗和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向金求和,南宋偏安江南。
  • 宋代经济的发展

    • 农业的进步
      • 技术:从越南引进占城稻;推广秧马。
      • 区域:南方水稻种植面积扩大,跃居粮食首位;棉花种植由两广、福建向北推进。
    • 手工业的兴盛
      • 丝织业: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
      • 陶瓷业: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成为著名的瓷都;南宋哥窑冰裂纹瓷器。
      • 造船业:世界领先,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 商业的繁荣
      • 都市:开封、临安是闻名世界的大都市;出现早市和夜市。
      • 货币: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四川地区。
      • 海外贸易: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海外贸易收入成为朝廷重要财政来源。
  • 宋代的社会生活

    • 衣食住行
      • :崇尚简朴,妇女缠足开始流行。
      • :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肉食、蔬菜丰富。
      • :茅屋、瓦房;城市出现高层建筑。
      • :牛车、驴车、轿子;海外贸易使用海船。
    • 娱乐生活
      • 娱乐:瓦舍(城市中的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勾栏(瓦舍中的演出场所)。
      • 节日:春节(元旦)、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习俗流传至今。
  • 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 蒙古的兴起
      • 统一: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尊称成吉思汗。
    •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 建立: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北京)。
      • 统一:1276年,元军灭南宋,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
      • 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元朝的统治
      • 政治:建立行省制度(“行中书省”),对后世影响深远;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 民族政策:人分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民族矛盾尖锐。
  •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 科技成就
      • 活字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经济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 指南针:北宋开始用于航海,为郑和下西洋和世界航海事业做出贡献。
      • 火药:唐朝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广泛用于战争,改变了战争形态。
    • 文学艺术
      • 文学: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元曲(关汉卿《窦娥冤》)。
      • 书法: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赵孟頫。
      • 绘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风俗画)。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中心主题: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 明朝的统治

    • 明朝的建立与加强皇权
      • 建立: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南京),后迁都北京。
      • 加强皇权措施
        • 政治上: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设立锦衣卫。
        • 思想上:实行八股取士,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 郑和下西洋
      • 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
      • 概况:1405-1433年,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 意义: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 明朝的对外关系与冲突
      • 戚继光抗倭: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 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澳门的居住权。
    • 明朝的灭亡
      • 原因: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土地兼并严重;财政危机;农民起义。
      • 灭亡: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
  •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 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 政策: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皇帝都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兴修水利。
      • 表现: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清朝前期人口突破3亿)、经济作物种植广泛。
    • 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 手工业: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行业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 商业: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出现了一些大的商帮,如晋商、徽商。
    • “闭关锁国”政策
      • 原因:对西方殖民者侵略的防范;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
      • 表现: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通商口岸,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 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机会,导致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 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 制度:沿用明朝的官制,设立内阁和六部;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 思想控制:大兴“文字狱”,禁锢思想,摧残人才。
    • 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 雅克萨之战:康熙帝派军队抗击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立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广大地区为中国领土。
    • 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 新疆: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立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
      • 西藏
        • 册封达赖和班禅。
        • 雍正帝设立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 乾隆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确立金瓶掣签制度。
      • 台湾: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 巩固西北边疆

      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和回部大小和卓叛乱,重新统一新疆。

  •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 科技巨著
      • 李时珍:《本草纲目》,药物学巨著。
      • 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 徐光启:《农政全书》,农业科学巨著。
    • 小说艺术的成就
      • 《三国演义》:罗贯中,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 《水浒传》:施耐庵,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 《西游记》:吴承恩,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
      • 《红楼梦》:曹雪芹,清代小说的高峰,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