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新课标下,初中地理综合思维怎么培养?

下面我将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教”和“怎么学”四个维度,系统地阐述如何培养初中生的地理综合思维。

新课标下,初中地理综合思维怎么培养?-图1


什么是初中地理综合思维?(是什么)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的核心素养之一,它是指从地理的视角,运用综合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事物的整体性、关联性和复杂性,并解释其时空演变规律和人地关系的能力。

具体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关键特征:

  1. 整体性思维:将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亚马逊雨林被破坏(植被要素),会导致气候变干、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2. 空间关联思维:地理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在空间上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河流的上游、中游、下游就是一个典型的空间关联体,上游的水土保持直接影响中下游的洪涝灾害和航运条件。
  3. 人地协调思维:这是地理学最核心的思维方式,它强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人类要认识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发展既要考虑地形、水源、交通等自然条件,也要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等社会经济因素,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4. 时空演变思维:任何地理事物和现象都存在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并且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要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理解地理现象的来龙去脉,一个城市的形成、一条河流的改道、一个区域产业结构的变迁,都需要放到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中去分析。

为什么要培养综合思维?(为什么)

  1. 应对复杂现实问题的需要: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如全球变暖、资源短缺、城市化、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都不是单一学科能解决的,综合思维能帮助学生跳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限,从多角度、多层面系统性地分析问题。
  2. 深化地理学科理解的需要:死记硬背零散的地理知识点,很容易遗忘且无法运用,综合思维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理解地理知识背后的逻辑和联系,让知识“活”起来,形成稳固的知识体系。
  3.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综合思维是学生未来适应社会、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它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系统思维和创新能力,这些能力无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都至关重要。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怎么教)

教师是引导者和设计者,需要通过教学策略和活动设计,将综合思维的培养融入日常教学。

从“知识点”走向“知识链”和“知识网”

  • 构建主题式教学:打破教材章节的限制,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长江经济带的协调发展”)进行整合教学,引导学生探究该主题涉及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土壤、人口、经济、政策等多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 运用“地理要素关联图”:在讲解一个区域时,带领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或要素关联图,以“日本”为例,中心是“日本”,然后分出“自然条件”(位置、地形、气候、资源)和“人文特征”(经济、文化、人口)两大分支,再进一步细分,并用箭头标明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多山的地形”→“河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资源贫乏”→“加工贸易型经济”。

教学方法:从“讲授式”走向“探究式”和“案例式”

  • 案例教学法:选取典型的、贴近生活的地理案例,在学习“交通运输”时,可以以“从老家带一箱特产到北京,选择哪种运输方式最划算、最快捷?”为真实情境,引导学生综合考虑距离、时效、运费、货物特性、天气等因素进行决策和辩论。
  • 问题导向学习:设计开放性的、有挑战性的问题。“为什么说‘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中国的人地协调观和全球视野?”“我们学校所在的城市,未来在发展中可能会面临哪些环境问题?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旨在激发学生多角度思考。
  • 跨学科融合教学:主动与其他学科教师合作,与历史老师合作,学习“丝绸之路”时,不仅分析其地理路线(空间),也探讨其历史背景和文化交流(时间与人文);与政治老师合作,探讨“南水北调”工程中的资源调配、区域公平和生态保护问题。

教学工具:善用地图和现代技术

  • 强化“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引导学生“读图、析图、绘图、用图”,通过分析等高线地形图,可以推导出地形、河流、气候等;通过对比不同年份的卫星地图,可以直观看到城市扩张、森林砍伐等变化。
  • 利用信息技术:利用Google Earth、GIS软件等工具,让学生进行虚拟考察,直观感受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三维形态,利用数据可视化工具,让学生自己动手分析气候数据、人口数据等,发现其中的规律。

学生如何提升自己的综合思维?(怎么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需要主动地、有意识地去锻炼自己的思维。

课前预习:带着“为什么”去阅读

  • 不要只满足于“是什么”,要多问“为什么”和“怎么样”,预习“季风气候”时,不仅要记住其特点,还要思考:为什么亚洲东部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它对当地的农业、河流、人们的生活习惯产生了哪些影响?

课堂学习:积极参与,主动连接

  • 紧跟老师的思路:特别是老师分析案例、绘制关联图时,要思考老师是如何从一个点发散到一个面的。
  • 大胆提问和讨论: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在小组讨论中倾听不同观点,尝试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让自己的思维更全面。

课后复习:归纳总结,构建体系

  • 动手绘制思维导图:这是最有效的整理知识、构建网络的方法,学完一个单元后,尝试自己画出知识结构图,把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
  • 尝试“举一反三”:学完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后,尝试对比分析另一个区域(如,学了日本,可以对比英国),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并分析原因,这能极大地锻炼你的比较和归纳能力。

课外拓展:关注生活,联系实际

  • 做个“有心人”:关注新闻时事,特别是与地理相关的新闻,如“厄尔尼诺现象”、“某地发生地震”、“一项新的水利工程开工”等,尝试用地理知识去解释这些现象。
  • 参与社会实践:利用假期进行地理研学或旅行,在旅途中,观察当地的自然风光、城市布局、风土人情,并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去一个干旱地区,观察当地民居的特点,思考其与气候的关系。

培养初中地理综合思维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过程,它要求教师“授人以渔”,也要求学生“主动求索”,最终目标不是让学生成为地理学家,而是让他们拥有一种科学的、理性的、系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复杂而美丽的星球,并为其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