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2025高考地理,高中地球运动思维导图最新考点?

这份思维导图以核心概念为中心,向外辐射出两大主干: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并详细阐述了各自的地理意义,将两者结合,总结了地球运动的综合影响

2025高考地理,高中地球运动思维导图最新考点?-图1


高中地理 - 地球运动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地球运动

  • 核心目标: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理环境(特别是太阳辐射、时间、四季和五带)产生的决定性影响。

地球的自转

  • 定义:地球绕其自转轴(地轴)的旋转运动。

  • 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 周期

    • 恒星日:23时56分4秒,地球真正自转360°的周期,是自转的真正周期。
    • 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的周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时间单位。
  • 速度

    •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均为 15°/小时 (或 360°/24h)。
    • 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约1670km/h),两极点为零。
  • 地理意义

    1. 昼夜交替
      • 成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且在自转。
      • 晨昏线(圈):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其移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自东向西)。
    2. 地方时差
      • 成因:由于地球自转,经度不同的地方,看到太阳的时刻不同,产生时刻差异。
      • 规律: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比西边早。“东加西减”。
      • 计算: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3. 地转偏向力
      • 成因:地球自转,导致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偏转。
      • 规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不偏转
      • 影响:大气运动(形成风带、气旋/反气旋)、洋流运动、河流侵蚀与堆积(如河岸不对称)。
    4. 地球形状
      • 影响:地球因自转,赤道地区略微凸出,两极稍扁,形成不规则的“三轴椭球体”。
    5. 对生命活动的影响
      • 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使地球表面温度不至于过高或过低,为生命创造了适宜的温度条件。

地球的公转

  • 定义: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 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黄道面)。

  • 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

  • 周期

    • 恒星年:365日5时48分46秒,地球公转360°的真正周期。
    • 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是回归年长度,也是我们制定“年”的依据。
  • 速度

    • 角速度:平均约1°/天。
    • 线速度:平均约30km/s。
    • 变化规律近日点(1月初)速度快,远日点(7月初)速度慢。
  • 地理意义

    1.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 定义: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
      • 变化规律
        • 纬度变化: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 季节变化:直射点移动,导致各地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一年最大值;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一年最大值。
    2. 昼夜长短的变化
      • 成因: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从而引起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关系发生变化。
      • 变化规律
        • 季节变化
          • 夏半年(春分→秋分):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内出现极昼。
          • 冬半年(秋分→次年春分):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圈内出现极夜。
          • 春分/秋分:全球昼夜平分。
        • 纬度变化:赤道全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幅度越大。
    3. 四季的更替
      • 成因: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从而形成四季。
      • 划分
        • 天文四季:根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划分(如:夏至→夏至后三个月为夏季)。
        • 气候四季:根据气温的实际情况划分。
    4. 五带的划分
      • 依据: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即有无太阳直射和有无极昼极夜现象。
      • 划分
        • 热带:有太阳直射现象。
        • 温带:既无太阳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现象。
        •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地球运动的综合影响 (黄赤交角)

  • 核心概念:黄赤交角(地球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夹角)是地球运动产生复杂地理现象的根本原因,目前其大小约为 23°26′
  • 影响
    •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 范围:在南北回归线(23°26′N/S)之间来回移动。
      • 周期:一个回归年(约365天5时48分46秒)。
      • 移动规律:3月21日春分 → 6月22日夏至 → 9月23日秋分 → 12月22日冬至 → 次年3月21日春分。
    • 四季和五带的形成:如上所述,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是四季和五带形成的直接原因。
    •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导致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随季节移动(移动约5-10个纬度)。

核心考点与技巧总结

  1. 计算类

    • 地方时与区时:掌握“东加西减”原则,注意日期变更线(180°经线)。
    • 日期范围:计算新的一天(或0时所在经线以东)占全球的比例。
    • 正午太阳高度:牢记公式 H = 90° - |纬度差|(纬度差 = 当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之差的绝对值)。
    • 昼夜长短:利用昼弧/夜弧所占比例计算,或记住关键节气(二分二至日)的昼夜长短分布规律。
  2. 判断类

    • 季节判断:根据地球公转位置(近日点/远日点)、直射点半球、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等综合判断。
    • 运动方向判断:从极地上空看,逆时针为北半球,顺时针为南半球。
  3. 分析类

    • 影子问题:正午时,物体影子的朝向与太阳直射点位置有关(北半球朝北,南半球朝南),影长变化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相反。
    • 楼间距问题:主要考虑冬至日正午,保证一楼有阳光,此时太阳高度最小,影长最长。

希望这份详细的思维导图能帮助你系统地梳理和掌握“地球运动”这一核心知识点!祝你学习进步!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