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高一物理思维导图2025最新版怎么用?

高一物理(必修一 & 必修二)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高一物理

高一物理思维导图2025最新版怎么用?-图1


运动的描述 (必修一 - 第一章)

  • 1 质点 参考系 坐标系

    • 质点
      • 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 条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 关键:理想化模型,突出主要矛盾(质量、位置),忽略次要因素(大小、形状)。
    • 参考系
      • 定义:描述物体运动时,选作标准的另一个物体。
      • 选择:任意性,但通常选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
      • 影响: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选择不同的参考系,结果可能不同。
    • 坐标系
      • 定义:为了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而建立的参考系。
      • 类型:一维(直线)、二维(平面)、三维(空间)。
      • 作用:将物体的位置用一个或一组有序数(坐标)来表示。
  • 2 时间与位移

    • 时间
      • 时刻:某一瞬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一个点。(如:第3s末)
      • 时间间隔:一段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线段。(如:第3s内)
    • 位移
      • 定义:物体运动起点到终点的有向线段。
      • 特点:矢量,有大小,有方向。
      • 与路程的区别:
        • 路程: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 位移:只与初末位置有关,与路径无关。
    • 矢量和标量
      • 矢量:既有大小又有物理量(如:位移、速度、力)。
      • 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如:路程、时间、质量)。
  • 3 速度与加速度

    • 速度
      • 定义: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 公式:v = Δx / Δt
      • 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 分类:
        • 平均速度:描述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快慢。
        • 瞬时速度:描述某一时刻运动的快慢和方向。
        • 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是标量。
    • 加速度
      • 定义:速度的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 公式:a = Δv / Δt
      • 物理意义: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 方向:与速度变化量 Δv 的方向相同。
        • 加速直线运动:av 同向。
        • 减速直线运动:av 反向。
      • 注意:a 不一定与 v 同向,a 的变化(增大/减小)不表示 v 的变化。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必修一 - 第二章)

  • 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

    • 定义:物体沿一条直线运动,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 速度公式v = v₀ + at
      • v: 末速度, v₀: 初速度, a: 加速度, t: 时间。
  •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关系

    • 位移公式x = v₀t + ½at²
      • x: 位移, v₀: 初速度, a: 加速度, t: 时间。
  • 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关系

    • 位移-速度公式v² - v₀² = 2ax
      • 不涉及时间 t 的计算公式。
  • 4 自由落体运动

    • 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 条件
      • 初速度为零 (v₀ = 0)。
      • 只受重力作用 (空气阻力忽略不计)。
    • 特点: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a = g ≈ 9.8 m/s²,方向竖直向下。
    • 公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所有公式都适用,只需将 a 换成 g
  • 5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 核心思想:实验与逻辑推理相结合。
    • 贡献:推翻了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下落快”的错误观点,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

相互作用 (必修一 - 第三章)

  • 1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 重力
      • 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 大小:G = mg (g 在地球表面附近约为 8 N/kg)。
      • 方向:竖直向下。
      • 作用点:重心,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几何中心。
    • 基本相互作用: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
  • 2 弹力

    • 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而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
    • 产生条件:
      • 物体间相互接触。
      • 接触处发生弹性形变。
    • 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垂直接触面。
    • 胡克定律
      • 内容:弹簧的弹力 F 跟弹簧的形变量 x 成正比。
      • 公式:F = kx (k 为劲度系数)。
  • 3 摩擦力

    • 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 静摩擦力
      • 产生条件:有相对运动趋势。
      • 大小:0 < f ≤ f_max (根据二力平衡或牛顿定律计算)。
      • 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 滑动摩擦力
      • 产生条件:有相对滑动。
      • 大小:f = μN ( 为动摩擦因数,N 为正压力)。
      • 方向:与相对滑动方向相反。
  • 4 力的合成与分解

    • 合力与分力:等效替代关系。
    • 力的合成
      • 定义:求几个力的合力。
      • 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适用于所有矢量)。
      • 特殊情况
        • 同一直线同方向:F合 = F₁ + F₂
        • 同一直线反方向:F合 = |F₁ - F₂|
    • 力的分解
      • 定义:求一个力的分力。
      • 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正交分解法最常用)。
      • 正交分解法:将力分解到两个互相垂直的坐标轴上(通常是水平和竖直方向),便于计算合力。

牛顿运动定律 (必修一 - 第四章)

  • 1 牛顿第一定律

    •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 惯性:物体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 意义:揭示了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运动状态(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 2 牛顿第二定律

    • 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 公式F = ma
      • F: 合外力, m: 质量, a: 加速度。
    • 核心: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 瞬时性aF 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 矢量性a 的方向与 F 的方向一致。
  • 3 牛顿第三定律

    •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 特点
      • 等大、反向、共线、异体、同时性。
      •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不能抵消。
      • 性质相同(如都是弹力或都是摩擦力)。
  • 4 力学单位制

    • 基本单位:千克、米、秒。
    • 导出单位:由基本单位导出,如牛顿 (N = kg·m/s²)。
    • 作用:进行物理计算时,统一单位,确保结果正确。
  • 5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 两类基本问题
      1. 已知受力情况,求运动情况 (F -> a -> x, v)。
      2. 已知运动情况,求受力情况 (x, v -> a -> F)。
    • 解题步骤
      1. 确定研究对象(隔离法或整体法)。
      2. 受力分析(画受力分析图)。
      3. 建立直角坐标系(通常以加速度方向为x轴正方向)。
      4. 正交分解,列方程 (Fx = max, Fy = may)。
      5. 解方程,检验结果。

曲线运动 (必修二 - 第五章)

  • 1 曲线运动

    • 速度方向: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 运动性质: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因为速度方向在变)。
  • 2 平抛运动

    • 定义:将物体以一定的初水平速度抛出,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
    • 性质:匀变速曲线运动(a = g 恒定)。
    • 处理方法:分解为两个方向的分运动。
      • 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 (vx = v₀, x = v₀t)。
      • 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 (vy = gt, y = ½gt²)。
    • 重要结论
      • 运动时间 t 由下落高度 h 决定 (t = √(2h/g))。
      • 水平射程 x 由初速度 v₀ 和下落高度 h 共同决定 (x = v₀√(2h/g))。
      • 任意时刻,速度方向的反向延长线通过水平位移的中点。
  • 3 圆周运动

    • 线速度v = s/t,描述运动快慢,矢量,方向沿切线。
    • 角速度ω = θ/t,描述转动快慢。
    • 周期T,转一周所用时间。
    • 转速n,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圈数。
    • 关系v = 2πr/T = ωr
    • 向心加速度an = v²/r = ω²r,方向始终指向圆心。
    • 向心力Fn = mv²/r = mω²r,效果力,方向指向圆心,由某个力或几个力的合力提供。
  • 4 向心力实例分析

    • 实例:汽车转弯、水流星、圆锥摆等。
    • 关键:分析物体受力,找出指向圆心的合力即为向心力。

万有引力与航天 (必修二 - 第六章)

  • 1 行星的运动

    • 开普勒三大定律
      1. 轨道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 面积定律:对任意一个行星,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3. 周期定律: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即 R³/T² = k
  • 2 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 牛顿的思考:使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力与使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力、使苹果下落的力,可能是同一种力。
    • 万有引力定律
      • 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 公式:F = G(m₁m₂)/r²
      • G:万有引力常量 (G = 6.67×10⁻¹¹ N·m²/kg²)。
  • 3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 称量地球的质量
    • 计算天体的质量(如太阳质量)。
    • 发现未知天体(如海王星)。
  • 4 宇宙航行

    • 宇宙速度
      • 第一宇宙速度(环绕速度)v₁ = 7.9 km/s,近地卫星的环绕速度,也是地球上的最大发射速度。
      • 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v₂ = 11.2 km/s,物体挣脱地球引力束缚的最小速度。
      • 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v₃ = 16.7 km/s,物体挣脱太阳引力束缚的最小速度。
    • 人造地球卫星: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GMm/r² = mv²/r)。
  • 5 经力学的局限性

    • 经典力学适用于低速(远小于光速)、宏观物体。
    • 在高速(接近光速)领域,需要狭义相对论。
    • 在微观领域,需要量子力学。

机械能守恒定律 (必修二 - 第七章)

  • 1 追寻守恒量——能量

    • 能量:一个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量。
    • 势能:由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相对位置决定的能量(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 2 功

    • 定义: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一段位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 公式W = F·l·cosα
      • F: 力, l: 位移, : 力与位移的夹角。
    • 正功与负功
      • 0° ≤ α < 90°cosα > 0,力做正功,动力。
      • α = 90°cosα = 0,力不做功(如向心力)。
      • 90° < α ≤ 180°cosα < 0,力做负功,阻力。
    • 总功:所有外力做功的代数和,或合力做的功 (W总 = F合·l·cosα)。
  • 3 功率

    • 定义:功与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
    • 公式P = W/t
    • 瞬时功率P = F·v·cosα (v 为瞬时速度)。
  • 4 重力势能

    • 定义Ep = mgh
    • 相对性:高度 h 是相对的,势能也是相对的,通常选地面为零势能面。
    • 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WG = -ΔEp = Ep1 - Ep2

      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少;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

  • 5 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 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 大小:与劲度系数 k 和形变量 x 有关 (Ep = ½kx²)。
  • 6 机械能守恒定律

    • 在只有重力或系统内的弹力做功的条件下,物体的动能和势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 表达式Ek1 + Ep1 = Ek2 + Ep2ΔEk = -ΔEp
    • 条件
      1. 只有重力或系统内的弹力做功。
      2. 其他力不做功,或做功的代数和为零。
    • 应用:处理单物体或多物体组成的系统,涉及速度、高度变化的力学问题,比牛顿定律更简便。
  • 7 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

    •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 能源:常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和新能源(太阳能、风能、核能)。

如何使用这份思维导图

  1. 打印出来:将这份导图打印成一张大图,贴在书桌前或墙上,时常回顾。
  2. 亲手绘制:不要只看不画,用自己的理解和语言,重新绘制一份思维导图,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最好的复习。
  3. 逐步填充:在每个主干和分支下,用不同颜色的笔写下具体的知识点、公式、典型例题、常见误区和解题技巧。
    • 在“牛顿第二定律”下,写下 F=ma,并注明 F合力
    • 在“平抛运动”下,画出分解示意图,并写下水平、竖直两个方向的公式。
    • 在“功”下,写下 W=Flcosα,并标注 是哪个角。
  4. 建立联系:用虚线或箭头连接不同章节的知识点。
    • 将“加速度 a”(第二章)和“牛顿第二定律 F=ma”(第四章)连接起来。
    • 将“功 W”(第七章)和“动能 Ek”(第七章)连接起来,体现能量转化的关系。
  5. 考前复习:在考试前,看着思维导图,尝试复述每个分支下的核心内容,检查自己的知识盲点。

希望这份详细的思维导图能帮助你构建清晰的高一物理知识体系,学好物理!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