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达290万人,较2018年增长21.8%,创下十年新高,这一增长趋势已持续五年,年均增幅超过15%,主要原因包括:就业压力驱动应届生通过提升学历增强竞争力;非全日制考试纳入统考后吸引在职群体;高等教育普及化促使本科毕业生基数扩大;部分专业(如金融、计算机)的学历门槛持续提高,未来展望显示,2020年报考人数或突破300万,但增速可能放缓,政策层面将更注重研究生培养质量与就业导向的平衡,专业硕士比例有望进一步提升,而人工智能等新兴学科可能成为报考新热点。

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达到290万人,较2018年增长21.8%,创下历史新高,这一数据不仅反映了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趋势,也折射出社会对学历提升的强烈需求,本文将从报考人数变化、地域分布、热门专业、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分析,帮助读者全面了解2019年考研现象。
报考人数增长趋势
2019年考研报名人数突破290万,延续了自2015年以来的快速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15年报名人数为164.9万,2016年增至177万,2017年突破200万大关,2018年达到238万,而2019年直接攀升至290万,五年间,考研人数增长超过75%,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
这种增长并非偶然,本科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201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834万,就业竞争加剧促使更多学生选择考研以提升竞争力,经济结构调整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上升,许多行业将硕士学历作为入职门槛,进一步推动了考研热潮。
地域分布特点
从地域分布来看,2019年考研报名人数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报考人数排名前五的省份依次为:山东省(25.4万)、江苏省(21.2万)、河南省(19.6万)、四川省(14.1万)、广东省(12.8万),这些省份的共同特点是高等教育资源丰富,同时人口基数较大,本科毕业生数量多,考研需求旺盛。
相比之下,西部地区如青海、宁夏、西藏等地报考人数较少,这与当地高校数量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有关,值得注意的是,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虽然高校集中,但本地考生比例并不高,反而吸引了大量外地考生报考,尤其是名校聚集的北京,2019年考研报名人数中超过60%为非京籍考生。
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
2019年考研专业选择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热门专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
- 管理学:工商管理(MBA)、公共管理(MPA)等专业报考人数居高不下,尤其是非全日制研究生中,管理类联考占比超过40%。
- 工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因就业前景好、薪资水平高,成为理工科考生的首选。
- 教育学:随着教师待遇提升和教师资格证改革,教育学及相关专业(如学科教学、心理学)报考人数显著增加。
- 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专业竞争激烈,许多医学院校报录比超过10:1。
相比之下,哲学、历史学、农学等传统冷门专业报考人数较少,部分院校甚至需要通过调剂才能完成招生计划,这种差异反映了考生对就业市场的敏感度,实用性强的专业更受青睐。
影响因素分析
考研人数的快速增长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就业压力:2019年经济增速放缓,部分行业招聘规模缩减,本科毕业生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考研成为延缓就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 政策推动:国家近年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研究生扩招政策使得录取机会增加,尤其是专业硕士招生规模持续扩大。
- 社会观念变化:高学历逐渐成为社会评价个人能力的重要标准,许多家庭愿意为子女的学历教育投入更多资源。
- 留学替代效应:受国际形势影响,部分原本计划出国留学的学生转向国内考研,进一步推高了报名人数。

2019年的考研热潮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新起点,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和产业升级,研究生学历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凸显,预计未来几年,考研人数仍将保持增长,但增速可能放缓,原因在于:
- 政策调控:教育部已开始强调研究生培养质量,部分高校可能缩减招生规模或提高录取标准。
- 就业市场调整:如果经济回暖,就业机会增加,部分考生可能放弃考研直接就业。
- 多元化选择:职业教育、创业等途径的兴起,可能分流部分考研人群。
无论如何,考研仍将是许多学生的重要选择,对于考生而言,理性评估自身需求、科学规划备考策略,才是应对考研竞争的关键。
考研不仅是一场考试,更是人生规划的重要节点,2019年的数据告诉我们,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考研改变命运,而这条路是否适合每个人,还需要结合自身情况慎重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