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英语,除了会听说读写,我们还能获得什么思维能力的提升?”

下面我将从核心内涵、具体表现、培养方法和常见误区四个方面,系统地阐述英语学科思维能力。
英语学科思维能力的核心内涵
英语学科思维能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一个复合体,主要由以下几个层面构成:
语言结构与逻辑思维
这是最基础的一层,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其本身就蕴含着严谨的逻辑。
- 语法规则:学习语法不仅是记忆条条框框,更是理解英语如何通过时态、语态、从句等结构来表达时间、因果、条件、假设等复杂的逻辑关系,虚拟语气表达的是与现实相反的假设,这本身就是一种逻辑推演。
- 句子结构:分析长难句的过程,就是训练分析、拆解复杂信息的能力,学生需要快速识别主干(主谓宾)和修饰成分(定语、状语、同位语),这锻炼了信息筛选和结构化处理的思维。
语篇分析与信息整合思维
当语言从句子扩展到段落和篇章时,思维要求更高。
- 篇章结构:识别文章的体裁(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结构(总分总、时间顺序、问题-解决方案等),理解作者是如何组织观点、展开论述的,这培养了宏观把握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 信息关联:理解上下文的指代关系(如 it, they, this, that)、过渡词(however, therefore, in addition)的作用,从而理清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逻辑链条,这锻炼了逻辑推理和信息整合的能力。
批判性思维
这是英语思维能力的核心高阶表现,它要求学生不盲从文本,而是带着审视的眼光去阅读和思考。
- 辨别观点与事实:能够清晰区分哪些是作者陈述的客观事实,哪些是其主观观点或论断。
- 评估论据与论证:思考作者的论据是否充分、可靠?论证过程是否存在逻辑漏洞(如以偏概全、偷换概念)?
- 多角度思考:能够从不同立场看待同一议题,理解并评价不同的观点,甚至形成自己有理有据的判断。
文化共情与跨文化思维
语言是文化的镜子,学习英语必然要接触英语国家的历史、价值观、社会习俗和思维方式。
- 理解文化差异:理解为什么西方人更注重个人主义,而东方文化更强调集体主义;为什么在交流中西方人更直接,而东方人更委婉,这培养了换位思考和文化敏感性。
- 避免文化偏见:能够客观看待不同文化,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崇拜,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进行跨文化交际。
创造性思维
这是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强调在理解和吸收的基础上进行输出和创新。
- 表达方式的创新:在写作和口语中,不满足于套用模板,而是尝试使用更丰富的词汇、更多样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 内容的再创造:对读过的故事进行续写、改写,或就某个社会议题提出新颖的解决方案,这锻炼了想象力、联想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英语学科思维能力在不同技能中的具体表现
| 思维能力 | 阅读理解 | 写作表达 | 听力理解 | 口语交际 |
|---|---|---|---|---|
| 语言结构与逻辑 | 分析长难句结构,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 | 使用复杂句式和连接词,使文章逻辑清晰、连贯。 | 听出说话人使用的时态、语气,推断其隐含信息。 | 组织语言,确保表达语法正确、逻辑通顺。 |
| 语篇分析与整合 | 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梳理文章脉络。 | 构建清晰的作文框架(如引言-主体-,段落之间过渡自然。 | 抓住听力材料的主题和要点,忽略冗余信息。 | 围绕一个主题有条理地展开论述,不东拉西扯。 |
| 批判性思维 | 质疑作者观点,思考其写作目的和潜在偏见。 | 论证自己的观点时,提供有力的证据和例子,并进行反驳。 | 听出说话人的弦外之音、讽刺或暗示,判断其意图。 | 在讨论中提出不同见解,并基于事实进行辩论。 |
| 文化共情思维 | 理解文本中的文化背景、典故和价值观。 | 在写作中恰当地融入文化元素,使表达更地道。 | 理解听力材料中反映的文化习俗和社交规范。 | 在交流中注意文化差异,采用得体的交际策略。 |
| 创造性思维 | 对故事结局进行预测,或对人物进行新的解读。 | 写出有新意的观点,或用独特的叙事方式讲故事。 | 根据有限信息,推断对话可能的发展方向。 | 即兴发挥,流利地表达复杂或新颖的想法。 |
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培养英语学科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将思维训练融入语言学习的每一个环节。
对教师而言:
- 提问方式的转变:从“是什么”(What)的低阶问题,转向“为什么”(Why)、“怎么样”(How)、“…会怎样”(What if)的高阶问题,不要只问“主人公是谁?”,而要问“主人公为什么做出这个选择?他的性格如何影响了结局?”
- 引入思辨性阅读材料:选择一些有争议性、多角度的议论文或新闻报道,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和讨论。
- 实施项目式学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一个主题(如“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研究、调查、展示和写作,这个过程综合锻炼了信息搜集、分析、合作和创造等多种思维能力。
- 鼓励写作中的思辨:在写作任务中,不仅要求语言正确,更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可以要求学生对一个议题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论述,然后给出自己的结论。
- 利用多媒体资源:观看英文纪录片、TED演讲等,并组织学生讨论其背后的观点和逻辑。
对学生而言:
- 主动阅读,而非被动接收:读文章时,带着批判的眼光去思考,随时问自己:“作者想说服我什么?他成功了吗?有没有其他可能?”
- 建立“思维笔记”:在阅读时,不要只划生词,更要记录下自己的疑问、赞同/反对的观点以及联想到的其他内容。
- 多角度练习写作:尝试不同风格的写作,如议论文、评论、故事创作等,有意识地使用多样的词汇和句式。
- 沉浸式文化体验:通过看英文电影、听播客、与外国人交流等方式,主动了解和思考背后的文化差异。
- 敢于表达和辩论:在课堂或英语角,不要怕犯错,大胆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并尝试与不同观点的人进行有理有据的交流。
常见误区
-
思维能力=词汇量和语法。
- 事实:词汇和语法是基础,是砖瓦,但思维能力是设计和建造房子的能力,没有砖瓦无法建房,但只有砖瓦也建不成好房子,流利的语言不等于深刻的思考。
-
应试教育能培养思维能力。
- 事实:传统的应试教育(如选择题、填空题)往往侧重于对标准答案的记忆和复现,这与强调分析、评价、创造的批判性思维是相悖的,虽然近年来考试(如高考、雅思)越来越注重思辨能力,但日常教学方式若不改变,培养效果会大打折扣。
-
思维能力是天赋,无法培养。
- 事实:思维能力像肌肉一样,是可以通过持续的、有意识的训练来强化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积极的个人实践,都能显著提升思维能力。
英语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英语学习的“内功心法”,它让学生从“学英语”的工具使用者,转变为“用英语”的思考者和沟通者,这种能力不仅能让学生的英语水平实现质的飞跃,更能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具备更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适应全球化挑战的核心竞争力,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始终将思维能力的培养置于核心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