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为您详细解读一下这套书的方方面面,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使用它。
核心特点与优势
-
体系完整,螺旋上升
- 按年级划分: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每个年级都有对应的分册,内容与校内教学进度基本同步,但又有所拔高。
- 模块化设计:每本书通常按照“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等校内知识模块进行编排,知识结构清晰,便于学生系统学习。
- 难度分层:题目和知识点由浅入深,从“基础巩固”到“能力提升”,再到“思维拓展”,形成一个完整的梯度,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
-
强调“思维”,而非“题海”
- 这是“新思维”这个名字的核心,它不提倡让学生死记硬背公式或盲目刷题,而是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 书中会详细讲解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思路,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发散性思维和灵活性。
-
内容经典,覆盖全面
- 经典题型:收录了大量经典的竞赛题、名题和各地“小升初”、“中考”的压轴题,这些题目经过时间的检验,极具代表性。
- 知识拓展:除了课内知识,还系统地补充了许多竞赛所需的课外知识,如数论、组合数学、计数原理、几何变换等,为竞赛打下坚实基础。
-
讲解透彻,注重引导
- 例题详解:每道例题都有详细的“分析与解”,不仅告诉你答案,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这么想”、“思考的起点是什么”、“如何找到突破口”。
- 方法总结:在讲解完一类题目后,会进行方法归纳和总结,提炼出通用的数学思想,如“数形结合”、“转化与化归”、“分类讨论”、“函数与方程”等。
适合哪些人群?
这套书的定位非常明确,主要面向以下几类学生:
- 学有余力的学生:希望在校内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数学思维,挑战更高难度的题目。
- 准备数学竞赛的学生:如“希望杯”、“华罗庚金杯”、“迎春杯”等小学初中竞赛,以及高中阶段的数学联赛(一试、二试),这套书是备赛的经典教材。
- 希望冲刺名校的学生:在“小升初”、“中考”中,名校往往有自招或选拔性考试,其难度和思维深度远超校内考试,这套书是极佳的备考资料。
- 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他们不满足于课本知识,渴望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这套书能极大地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如何有效使用这套书?(学习方法)
要发挥“新思维”的最大效用,不能仅仅是买来做题,关键在于“学”和“思”。
- 课前预习,带着问题听课:在做题前,先阅读例题的“分析与解”,尝试理解其思路,然后合上书,自己独立重做一遍,如果卡住了,再对比分析,找到自己的思维误区。
- 独立思考,切忌“看懂”就“会”:数学思维是“想”出来的,不是“看”出来的,一定要亲手演算,哪怕过程很慢,也要自己走一遍,看懂了别人的解法,不等于自己掌握了。
- 建立“错题本”:对于做错的题或做得特别慢的题,一定要整理下来,不仅要抄下题目和正确答案,更要写下当时错误的想法以及正确的思考路径,定期回顾错题本,效果显著。
- 总结归纳,提炼方法:每学完一个章节,要花时间回顾,总结这一类题目的共同特征和通用的解题方法,遇到“鸡兔同笼”问题,可以尝试哪些方法?(列表法、假设法、方程法),这就是从“做一道题”到“会一类题”的升华。
- 寻求讨论,碰撞火花:和同学、老师一起讨论难题,别人的一个点拨,可能会让你茅塞顿开,在交流中,你的思维会变得更加开阔。
各学段侧重点
- 小学阶段:重点是培养兴趣,打好计算基础,建立数感、图形感和逻辑推理能力,接触奥数中的经典模块,如应用题、行程问题、数论初步、几何图形等。
- 初中阶段: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一方面要深化对函数、几何证明等核心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要系统地学习竞赛中的高级方法,如代数综合、几何变换、动态几何、组合数学等,为高中竞赛做准备。
- 高中阶段:难度和深度都大幅提升,内容覆盖了高中数学的所有难点和竞赛核心模块,如函数与导数、数列、不等式、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立体几何、排列组合、概率统计等,是冲击数学联赛(尤其是二试)的必备资料。
注意事项
- 难度较大,需循序渐进:不要因为一开始做不出来就气馁,它的定位就是“培优”和“竞赛”,难度是天然存在的,要根据自己的水平,从基础题做起,稳步提升。
- 不可完全脱离课本:培优和竞赛是建立在扎实的课内基础之上的,课内知识是“根”,培优是“叶”,根深才能叶茂。
- 量力而行,避免焦虑: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切忌急于求成,如果感到压力过大,可以适当放慢节奏,或者暂时跳过一些特别难的题目,等能力提升后再回过头来攻克。
《数学培优竞赛新思维》是一套非常优秀的、体系化的数学思维训练教材。 它最大的价值在于教会学生“如何思考”,而不仅仅是“如何解题”,对于有志于在数学上取得进步、挑战自我的学生来说,它是一套不可多得的“宝典”。
如果您或您的孩子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并且不畏惧挑战,那么这套书绝对值得一试,祝您在数学的世界里探索愉快,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