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2025高考政治思维导图最新版怎么用才提分?

这份导图分为四个核心模块,分别对应高中政治的四大板块:《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

2025高考政治思维导图最新版怎么用才提分?-图1


高中政治知识体系全景思维导图

核心目标:

  1. 知识结构化: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线、汇集成面。
  2. 逻辑清晰化:理清概念、原理、方法论之间的内在联系。
  3. 应用高效化:能够快速调用知识,分析材料、解答问题。

经济生活 (必修1)

中心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 生活与消费

    • 神奇的货币
      • 商品:基本属性(价值、使用价值)
      • 货币:本质(一般等价物)、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等)
      • 纸币:发行规律(流通中所需货币量)
      • 信用卡与外汇
    • 多变的价格
      • 影响价格的因素:供求关系(决定)、价值(决定性因素)、宏观调控等
      • 价格变动的影响:
        • 对生活:需求法则(反向)、不同商品需求弹性、相关商品
        • 对生产:调节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促使生产适销对路产品
    • 多彩的消费
      • 消费类型:按交易方式、按消费目的
      • 消费心理:从众、求异、攀比、求实
      • 树立正确消费观:量入为出、理性消费、保护环境、勤俭节约
  • 生产、劳动与经营

    • 生产与经济制度
      •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 公有制为主体(地位、实现形式:国有、集体、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集体成分)
        •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个体、私营、外资等)
    • 企业与劳动者
      • 企业的地位: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
      • 公司的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 公司的经营:制定正确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诚信经营
      • 劳动者:权利与义务、就业(党和政府、个人)、树立正确择业观
    • 投资理财的选择
      • 储蓄存款(特点:安全、低收益)
      • 股票(高风险、高收益)
      • 债券(风险与收益:国债 < 金融债 < 企业债)
      • 商业保险(规避风险)
  • 收入与分配

    • 个人收入的分配
      • 按劳分配为主体(公有制范围内)
      •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生产要素分配)
      •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 国家财政与税收
      • 财政的作用: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平稳运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
      • 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关系
      • 税收:性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作用
  •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市场配置资源:优点(高效)、缺点(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 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 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载体、影响
      • 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
      • 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对外开放、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政治生活 (必修2)

中心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 公民的政治生活

    •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
      • 国家:本质(人民民主专政)
      • 特点:对人民民主(广泛性、真实性),对敌人专政
    •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 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
      • 政治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 参与方式
        • 民主选举:方式(直接/间接)、原则(平等、差额等)
        • 民主决策:方式(社情民意、专家咨询、重大事项社会公示、社会听证)、意义
        • 民主管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村委会、居委会)
        • 民主监督:方式(信访举报、人大代表、舆论监督等)、意义
  •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 政府的职能
      • 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 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 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 加强社会建设
      •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
      • 宗旨:为人民服务
      • 原则:对人民负责
    • 政府的权力:依法行政
      • 依法行政的必要性、要求
      • 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 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关键是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
  •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地位:我国的政体,与国体相适应
      • 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
      • :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民主选举代表组成人大;人大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实行民主集中制
    • 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地位: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 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 人民政协:性质(爱国统一战线组织)、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地位:基本政治制度
      • :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区域自治
      • 意义: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促进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 我国的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 当代国际社会

    • 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
      • 主权国家:构成要素(人口、领土、政权、主权)、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 国际组织:联合国(宗旨和原则)
    • 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 国家利益: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 国家力量: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 当今时代的主题
      • 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
      • 威胁和平与发展的因素: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局部冲突、贫富差距等
    • 世界多极化趋势
      • 主要表现: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 中国的外交政策
        • 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 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 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 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文化生活 (必修3)

中心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文化与社会

    • 体味文化
      • 文化的内涵:相对于经济、政治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 文化的特点:非强制性、传承性、影响深远
    • 文化与经济、政治
      •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经济决定政治文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
      •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 文化对人的影响
      • 来源:文化环境、文化活动
      • 表现: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思维方式
      • 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 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全面发展
  • 文化传承与创新

    •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 尊重文化多样性(态度: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 传播的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 手段: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 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
      •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 文化创新
      • 作用: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民族文化的繁荣
      • 根本途径:社会实践
      • 基本途径:
        •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海纳百川、熔铸百家)
      • 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守旧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封闭主义”)
  •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 我们的中华文化
      • 源远流长(见证:汉字、史书典籍)
      • 博大精深(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 我们的民族精神
      •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具体的、历史的
      •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走进文化生活
      • 文化生活的“喜”与“忧”(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 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大众文化)
    •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根本保证)
      •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由之路)
      •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 我们的文化自信
      • 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 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 必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生活与哲学 (必修4)

中心主题:马克思主义哲学

  • 哲学智慧之总论:哲学与生活

    • 哲学是什么
      • 含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关于方法论的学问
      • 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 基本派别:唯物主义 vs 唯心主义;可知论 vs 不可知论
    • 哲学的基本派别
      • 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 时代精神的精华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 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唯物论(世界的物质性)

    • 世界的物质性
      • 物质的概念: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 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 意识的能动作用
      •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主观映象)
      • 意识的能动作用:
        • 能动地认识世界(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 能动地改造世界(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调节生理活动)
      •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 认识论(追求真理)

    •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 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 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

    •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 联系观
      •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 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
    • 发展观
      • 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都是发展的
      • 发展的实质:前进的、上升的,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 矛盾观(对立统一规律)
      •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问题的精髓)
      • 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 辩证的否定观: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是既肯定又否定
      •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与价值观)

    • 社会历史观
      • 社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 价值观与人生价值
      •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有重要导向作用
      •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标准: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 创造和实现价值:
        • 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需要理想信念、需要提高个人素质、需要顽强奋斗、砥砺奋斗)

如何使用这份思维导图

  1. 打印与手绘:将此框架打印出来,作为你复习的“地图”,在空白处,用不同颜色的笔填充具体知识点、例子和易错点。
  2. 构建层级:以中心主题为起点,逐级向下分解,确保每个分支都有清晰的逻辑关系。
  3. 关联记忆:思考不同模块之间的联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唯物史观),决定了政治制度和文化建设;《文化生活》中的文化自信,源于《经济生活》中的成就,也体现了《哲学》中的辩证否定观。
  4. 真题演练:在做题时,先分析题目考察的是哪个模块、哪个知识点,然后在自己的思维导图中“定位”,快速调用相关知识进行作答。
  5. 定期回顾:每周或每章结束后,合上书本,只看着思维导图的框架,尝试复述出具体内容,这是最高效的复习方式。

希望这份详尽的思维导图能帮助你更好地驾驭高中政治知识体系,取得优异的成绩!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