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专题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 核心观点: 整个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性(规律),这一部分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
第一部分:世界的物质性 (唯物论)
-
哲学基本问题
- 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 两个方面:
- 第一方面(本体论): 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谁是世界的本原?
- 唯物主义: 存在(物质)是第一性的,思维(意识)是第二性的。
- 唯心主义: 思维(意识)是第一性的,存在(物质)是第二性的。
- 第二方面(可知论 vs. 不可知论):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 可知论: 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
- 不可知论: 思维不能正确认识存在。
- 第一方面(本体论): 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谁是世界的本原?
-
物质范畴
- 列宁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 核心内涵:
- 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
- 可知性: 物质可以被人的意识所反映和认识。
- 意义: 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划清了与唯心主义、二元论的界限。
-
运动与时空
- 运动:
- 定义: 标志着宇宙间一切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
-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不存在不运动的物质)
-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不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 静止:
- 定义: 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指事物在特定参照系下没有发生位置变动或性质的根本变化。
- 绝对与相对:
- 运动的绝对性: 整个宇宙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 静止的相对性: 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 关系: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 时空:
- 定义: 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 时间: 一维的、一去不复返的持续性。
- 空间: 三维的、广延性的伸张性。
- 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 时空离不开物质运动: 时空的度量依赖于物质运动(如光速)。
-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空: 任何物质的运动都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
- 特性: 客观实在性(时空是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绝对性与相对性统一、无限性与有限性统一。
- 定义: 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 运动:
-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 原理: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 论证:
- 自然界是物质的(从天体到基本粒子)。
-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 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 方法论意义: 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第二部分:世界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辩证法总特征)
-
联系的观点
- 定义: 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 特点:
- 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普遍性: 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 多样性: 联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直接/间接、内部/外部、必然/偶然等)。
- 条件性: 任何联系都依赖于特定的条件。
- 方法论意义: 要求我们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片面的观点。
-
发展的观点
- 定义: 指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即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
- 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 新事物: 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 旧事物: 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 方法论意义: 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静止、僵化的观点,要善于发现和支持新事物。
第三部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辩证法三大规律)
-
核心: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性。
-
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规律)
- 地位: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 矛盾: 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着的双方之间既统一又斗争的关系。
- 同一性: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
- 斗争性: 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 关系: 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同一性为斗争性提供场所,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 内因(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外因(外部矛盾)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 普遍性(共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 特殊性(个性): 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 关系: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包含着共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 方法论意义:
- 矛盾分析法: 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全面分析矛盾。
-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 “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看问题要全面(两点论),但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重点论)。
-
量变质变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
- 量: 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 质: 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 度: 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是质和量的统一。
- 量变: 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 质变: 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渐进过程的中断,是一种飞跃。
- 关系:
-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 质变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 方法论意义:
- 重视量的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 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在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要果断地促成质变。
- 坚持适度原则: 把握好事物的“度”,防止“过犹不及”。
-
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 辩证的否定:
- 是发展的环节: 实现了旧事物向新事物的飞跃。
- 是联系的环节: 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吸收了旧事物的积极因素。
- “扬弃”: 既克服又保留,是批判与继承的统一。
- 否定之否定: 事物的发展是通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完成的。
- 辩证的否定:
- 形式与状态:
- 周期性: 仿佛是向出发点的“回归”,但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 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 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 前进性: 每一次否定都是“扬弃”,都把事物推向更高阶段。
- 曲折性: 发展道路不是直线,而是迂回的、暂时的“倒退”。
- 方法论意义:
- 对事物的发展要有坚定的信心,前途是光明的。(相信前进性)
- 对困难和挑战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道路是曲折的。(认识曲折性)
- 反对循环论和直线论。
第四部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 地位: 是对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基本环节的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
- 主要范畴:
- 现象与本质: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透过现象看本质。
- 必然与偶然: 必然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是事物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重视必然,利用偶然。
- 原因与结果: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是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是结果。善于分析因果,总结经验教训。
- 可能与现实: 可能是包含在现实事物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立足现实,努力创造可能。
- 内容与形式: 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方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总结与核心方法论
- 世界观总结: 世界是物质的(唯物论),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辩证法)。
- 核心方法论:
- 唯物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 辩证法:
- 普遍联系的观点: 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 永恒发展的观点: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 矛盾分析法: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质量互变观点: 重视量的积累,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 否定之否定观点: 对前途充满信心,对道路曲折有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