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核心定义与特征
在教育心理学中,创造性思维被定义为一种产生或辨认出新颖、独特且有价值的想法、方法或产品的认知过程,它不仅仅是“灵光一闪”,更是一种复杂的、可以被理解和培养的思维技能。

其核心特征通常包括:
- 流畅性:在单位时间内产生大量想法的能力,在“回形针有多少种用途?”这个问题中,能说出10种的人比说出3种的人思维更流畅。
- 变通性:能够从不同类别、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打破思维定势,同样是回形针,不仅能想到夹文件,还能想到当牙签、做天线、当小螺丝等,这体现了思维的灵活性。
- 独创性:产生罕见、与众不同、不寻常想法的能力,别人想到回形针用来夹纸,你想到用它来雕刻微型工艺品,这就是独创性。
- 精进性:对已有的想法进行完善、提炼、补充和优化的能力,提出了一个“用太阳能驱动的小车”的想法后,还能进一步思考如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美观度等。
创造性思维的理论基础
心理学家们提出了多种理论来解释创造性思维是如何产生的。
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模型
这是创造性思维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吉尔福特将智力划分为三个维度:(思考的是什么)、操作(如何思考)和产品(思考的结果)。
-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操作过程,它是指从一个问题出发,沿着不同方向和角度,产生大量不同、新颖答案的思维过程,上面提到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精进性,正是衡量发散性思维的四个主要指标。
- 聚合性思维:则是指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唯一或最佳答案的思维过程(如解答数学题)。
核心观点:创造性思维主要依赖于发散性思维。
阿玛拜尔的创造成分理论
阿玛拜尔认为,创造力是领域技能、创造技能和任务动机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 领域技能:指个体在特定领域内所掌握的知识、经验、技术和才智,这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创造力就是无源之水。
- 创造技能:指认知风格和启发式工作策略,这包括:
- 好的“探索者”:敢于冒险、容忍模糊、不怕失败。
- 好的“艺术家”:运用类比、想象、联想等非传统思维方式。
- 好的“决策者”:能够有效地评估和筛选自己的想法。
- 任务动机:指个体对任务的内在兴趣和热情,这是创造力的“燃料”。
- 内在动机:为了活动本身的乐趣、满足感和挑战性而从事活动(如纯粹出于对绘画的热爱),这是创造力的最强驱动力。
- 外在动机:为了获得奖励、避免惩罚或取悦他人而从事活动(如为了奖金而画画),过强的外在动机可能会削弱内在动机,从而抑制创造力。
核心观点:真正的创造力,是在一个领域内,运用创造性思维技能,并由强烈的内在动机驱动的结果。
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心理与环境因素
个体内部因素
- 认知风格:
- 场独立型 vs. 场依存型:场独立型的人更擅长独立思考,不易受外界干扰,更有利于产生独特想法。
- 认知复杂性:能从多维度、多层次理解问题,而不是非黑即白。
- 容忍模糊性:能够接受和拥抱不确定性和不完整的信息,这是创造性探索的必要前提。
- 人格特质:研究者(如“大五”人格模型)发现,开放性人格与创造力有最强的正相关,这类人通常富有想象力、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新事物。
- 知识基础:正如阿玛拜尔所说,深厚的领域知识是创造的前提,但知识也可能形成“功能固着”,即只看到事物最常见的用途,从而限制创新,平衡“专”与“博”很重要。
外部环境因素
- 家庭环境:民主、开放、鼓励探索和提问的家庭氛围,能极大地保护和发展儿童的创造力。
- 学校环境:
- 教师角色:教师的期望、评价方式至关重要,一个鼓励提问、允许犯错、欣赏不同答案的老师,比一个只强调标准答案的老师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 课堂氛围:安全的心理环境是创造力的土壤,学生只有在不怕被嘲笑、不怕被批评的情况下,才敢于提出“愚蠢”但可能新颖的想法。
- 社会文化:一个社会对创新的态度、对失败的容忍度、对多样性的包容度,都会深刻影响其成员的创造力水平。
教育心理学视角下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策略
基于以上理论,教育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营造支持性的心理环境
- 鼓励提问: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将提问视为学习的一部分,甚至是比回答更重要的一部分。
- 允许犯错:将错误视为学习和探索的宝贵机会,而不是需要惩罚的行为,建立“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课堂文化。
- 尊重多元:欣赏和鼓励不同的观点和解决方案,让学生感到自己的想法是被尊重的。
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 头脑风暴:教授其核心原则——延迟评判、追求数量、鼓励奇思妙想、整合想法。
- 思维导图:利用图形化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 SCAMPER技术:一种激发创意的清单法,通过提问来重组现有想法:
- Substitute (替代)
- Combine (合并)
- Adapt (改造)
- Modify/Magnify (修改/放大)
- Put to another use (挪作他用)
- Eliminate (剔除)
- Reverse/Rearrange (反转/重排)
- 类比与隐喻:鼓励学生用“A像B一样”的方式思考,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联系起来,产生新的洞见。
设计开放性的任务与课程
- 减少封闭式问题:减少“对/错”、“唯一答案”的问题。
- 增加开放式问题:多设计“…会怎样?”、“有多少种方法可以……?”、“设计一个……”等问题。
- 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围绕一个真实的、复杂的问题进行长期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知识,锻炼创造力。
注重过程性评价,而非结果性评价
- 评价标准多元化:不仅评价最终产品的“价值”,更要评价思考过程的“新颖性”和“逻辑性”。
- 提供形成性反馈:关注学生在创造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给予具体的、建设性的反馈,帮助他们改进。
- 关注内在动机:避免过早、过多地使用外部奖励(如分数、奖品),以免削弱学生对任务本身的兴趣。
在教育心理学的视野下,创造性思维并非少数天才的专属禀赋,而是一种复杂的、多维度的、可以被识别、被理解、被培养的认知能力。
它根植于发散性思维的核心操作,依赖于领域知识、创造技能和内在动机的协同作用,并受到个体认知风格、人格以及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
作为教育者,我们的任务不是去“制造”一个个爱因斯坦,而是要努力成为一个创造力的“园丁”——通过营造肥沃的“土壤”(支持性环境),提供必要的“养分”(知识与策略),并给予充足的“阳光”(内在动机),让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之花都能有机会绽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