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AI时代,思维与语言谁在重塑谁?

思维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相互塑造的共生关系。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载体,而思维则赋予语言内容和意义。

AI时代,思维与语言谁在重塑谁?-图1

下面我们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详细探讨这种关系:


核心观点:语言决定论 vs. 思维独立论

关于两者关系的争论,主要有两大对立阵营:

语言决定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Sapir-Whorf Hypothesis)

这个假说认为,语言的结构(词汇、语法)决定了或强烈影响着一个使用该语言的群体的思维方式和对世界的认知。

  • 强决定论:语言完全决定思维,说不同语言的人,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里,这个版本现在基本被学术界否定了,因为它过于极端。
  • 弱决定论(或语言相对论):语言影响思维,不同的语言提供了不同的“认知工具箱”,使用某种语言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注意力、记忆、分类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这个版本得到了更多实验证据的支持。

例子:

  • 颜色分类:英语中有“blue”和“green”两个词,而俄语中,有“goluboy”(浅蓝)和“siniy”(深蓝)两个词,研究发现,俄罗斯人在快速区分相近的蓝色色块时,反应速度比英语母语者更快,因为他们的语言将“蓝”这个概念切分得更细。
  • 空间方位:我们通常使用“左/右”等自我中心词(“把盐递给我左边”),但一些原住民语言(如澳大利亚的Guugu Yimithirr)使用绝对方向词(“把盐递给我北方”),长期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拥有超凡的、内置于大脑的导航能力,不分室内外,总能准确指认方向,这深刻影响了他们的空间思维。
  • 时间概念:英语中,我们说“天”、“天”,把时间看作一条从前往后延伸的线,而中文里,我们说“个星期”、“个星期”,把时间看作一条垂直的线,这种语言习惯可能会影响我们对时间流逝的隐喻性感知。

思维独立论

这个观点认为,思维先于语言且独立于语言存在。 人类拥有一种天生的、普遍的“思维语言”(Mentalese),它是一种抽象的、非符号的心理表征系统,语言只是将这种内部思维“翻译”成外部可交流的符号系统。

支持论据:

  • 前语言儿童:婴儿在学会说话之前,就已经能理解因果关系、物体恒存性、解决简单问题,这说明他们具备复杂的思维能力,但没有语言。
  • 动物思维:许多高等动物(如黑猩猩、海豚、乌鸦)表现出工具使用、欺骗、情感等高级认知能力,但它们没有人类的复杂语言。
  • 失语症患者:有些病人失去了语言能力(如布洛卡失语症,能听懂但无法说出流畅的句子),但他们仍然能够思考、理解和感受,这表明思维和语言的大脑基础是部分分离的。
  • 内省与默想:我们可以在大脑中进行无声的、复杂的逻辑推理、想象和规划,这个过程不依赖于任何具体的词语。

语言如何塑造思维

尽管思维有其独立性,但语言一旦习得,就会反过来深刻地影响和塑造我们的思维。

  1. 提供认知框架:语言为我们提供了分类和组织世界的“标签”,我们用“桌子”、“椅子”来区分家具,用“愤怒”、“悲伤”来定义情绪,没有这些词,我们的世界将是一团模糊的混沌,语言将连续的、流动的现实切分成离散的、可管理的概念。

  2. 影响注意力与焦点:语言会引导我们关注事物的某些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英语中描述“杯子”是“full”(满的)或“empty”(空的),而一些语言(如西班牙语)中,习惯说“full”(满的)或 “half-full”(半满的),这种表达方式可能会微妙地影响人们对事物“缺失”部分的感知。

  3. 支持抽象思维:语言使我们能够谈论不存在于眼前的、抽象的概念,如“自由”、“正义”、“民主”、“无穷”,没有语言,这些高度抽象的、构建人类文明基石的思想将无法形成、传播和传承。

  4. 逻辑推理的工具:语言是进行逻辑、数学和哲学思考的基础,复杂的论证、严密的逻辑链条、数学公式的推导,都必须借助精确的语言符号来完成,语言的结构(如主谓宾)本身就蕴含着逻辑关系。


思维如何塑造语言

反过来,我们的思维内容、方式和需求也决定了语言的发展。

  1. 内容决定词汇:我们有什么样的思想,就需要什么样的词语来表达,一个生活在雪原上的民族,其语言中关于“雪”的词汇(如“正在下的湿雪”、“地上的干雪”)会远比热带地区的人丰富,同样,随着科技发展,我们会不断创造出“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新词来描述新的思想。

  2. 思维方式影响语法:不同语言在语法结构上的差异,可能反映了该语言使用者群体在思维习惯上的不同,一些语言要求动词必须标明动作的来源(是自己主动做的,还是被别人做的),这迫使说话者在组织句子时就必须明确“责任”和“来源”的思维。

  3. 认知需求驱动语言演变:当社会需要更精确地表达时间、空间、数量或社会关系时,语言就会朝着更精细化的方向演变,随着贸易和航海的发展,对精确计时的需求推动了更复杂时间表达系统的出现。


一个动态的、共生的循环

将以上观点整合起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更全面、更动态的图景:

思维与语言是一个相互缠绕、共同演化的循环系统。

  1. 起点:人类拥有一种先天的、非语言的认知能力(思维)。
  2. 发展:在认知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语言作为一种高效的交流工具应运而生,它将内部思维外化,实现了大规模的社会协作和文化传承。
  3. 塑造:一旦语言被内化,它就不再是一个中性的工具,它像一个模具,塑造着我们思考的方式,提供了我们思考的框架,甚至决定了我们能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4. 反馈:被语言塑造后的思维,又会反过来对语言提出新的要求,推动语言不断地丰富、演变和发展。

思维不是语言的奴隶,语言也不是思维的牢笼。 它们更像是驾驶者与汽车的关系,驾驶者(思维)决定去哪里,而汽车(语言)不仅提供动力,还配备了方向盘、刹车和导航系统,极大地影响着驾驶的方式、路线和最终体验。

最准确的描述是:语言是思维的“操作系统”,而思维是这个操作系统上运行的“应用程序”。 我们无法脱离语言进行复杂的、社会化的、抽象的人类思维,而我们的思维内容也时刻在为这个“操作系统”打补丁、更新版本。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