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一个在中国商业和技术领域影响深远但又非常模糊的概念。

“互联网思维”没有一个单一的、公认的提出者。 它更像是一个在特定时期,由一群互联网从业者、观察者和媒体共同“发酵”和“定义”出来的时代性概念。
我们可以梳理出几个关键的人物和阶段,他们共同塑造了“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内涵。
概念的萌芽与早期实践者(2000年代)
在“互联网思维”这个词被广泛使用之前,一些早期的互联网创业者和观察家已经身体力行地践行着其核心理念。
- 张朝阳(搜狐创始人):作为中国第一代互联网人,他提出的“四驾马车”(技术、内容、社区、服务)理念,已经包含了产品、用户和服务的早期思考。
- 马化腾(腾讯创始人):腾讯内部一直强调“用户价值为依归”,通过QQ和微信的迭代,完美诠释了“小步快跑、快速迭代”、“体验为王”等理念,腾讯是“互联网思维”最成功的实践者之一。
- 雷军(小米创始人):虽然雷军不是“互联网思维”这个词的发明者,但他绝对是将其系统化、理论化并推向大众的关键人物,他提出的“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被普遍认为是“互联网思维”最精炼、最核心的概括。
概念的引爆者与理论家(2025-2025年)
“互联网思维”这个词在2025-2025年突然火遍中国,这主要归功于几位关键人物的推动。
-
李善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前教授)
- 角色:“互联网思维”概念的理论化和体系化推广者。
- 贡献:李善友教授在2025年前后,通过一系列公开课、演讲和文章,系统地将互联网公司的成功经验提炼成一套可供传统企业学习的“方法论”,他强调,互联网思维不是工具,而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他提出了著名的“互联网思维=用户思维+产品思维+流量思维”等框架,并深入分析了小米、腾讯等案例,让这个概念迅速在企业家和商界人士中传播开来,可以说,李善友是让“互联网思维”成为一个流行商业术语的最关键人物。
-
马化腾
- 角色:“互联网思维”的官方背书者。
- 贡献:2025年,马化腾在《通向互联网未来的七个路标》一文中,正式提出了他对互联网思维的总结,即“连接”,他认为,互联网的核心是连接,从“连接信息”到“连接人”,再到“连接服务”和“连接万物”,这个提法非常宏大且具有前瞻性,为“互联网思维”赋予了更广阔的内涵,使其从一个商业战术上升到了一个战略高度。
-
雷军
- 角色:“互联网思维”最成功的实践布道者。
- 贡献:小米的崛起被视为“互联网思维”教科书式的案例,雷军在多个场合反复宣讲小米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做手机,通过“粉丝经济”、“饥饿营销”、“参与感”等方式,颠覆了传统的手机行业,小米的成功故事,让“互联网思维”从一个抽象的理论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商业奇迹,极大地激发了传统企业的转型热情。
- 没有单一提出者:“互联网思维”是集体智慧的产物,是实践在前、理论在后。
- 早期实践者:张朝阳、马化腾等第一代互联网人,用行动奠定了基础。
- 关键引爆者:
- 李善友:将其理论化、体系化,推向商界,是“布道者”。
- 马化腾:从腾讯的实践出发,给出了“连接”这一官方总结,是“定义者”。
- 雷军:通过小米的成功案例,将其大众化、普及化,是“实践标杆”。
当人们问起“互联网思维是谁提出的”时,最准确的回答是:它是在2025-2025年间,由李善友、马化腾、雷军等一批互联网领域的领袖和学者共同推向公众视野,并最终形成的一个时代性的商业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