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教育网

捡砖头思维现在还适用吗?阅读时代如何用?

“捡砖头”这个词,最初可能源于一个著名的故事:

捡砖头思维现在还适用吗?阅读时代如何用?-图1

想象一下,你要盖一座宏伟的房子,你不会凭空出现一栋房子,你需要一块一块地去寻找、挑选、搬运、堆砌砖头,每一块砖头本身看起来普通、微不足道,甚至枯燥乏味,但你清楚地知道,只有积累了足够多、足够好的砖头,你才能最终建成你梦想中的房子。

“捡砖头思维”就是把“盖房子”这个宏大目标,拆解成“捡砖头”这一个又一个微小、具体、可执行的动作。


“捡砖头思维”的核心内涵

这种思维模式可以拆解为以下几个核心要点:

目标导向,但过程务实

  • 大目标(盖房子): 你心中有一个明确的、长期的、宏伟的目标,成为一名优秀的程序员、写一本畅销书、创业成功、精通一门乐器,这个目标就是你未来的“房子”。
  • 小行动(捡砖头): 你不会整天盯着“房子”空想,而是专注于当下能做的“捡砖头”这件事,对于程序员来说,每一行代码、每一个小项目、每一个技术文档的阅读,都是一块“砖头”,对于作家来说,每一次观察生活、每一次素材积累、每一次练习写作,都是一块“砖头”。

重视积累,相信复利

“捡砖头”思维深刻理解了复利效应的力量。

  • 单块砖头价值低: 今天你多写100行代码,或者多读10页书,看起来微不足道,几乎看不到任何变化。
  • 长期积累价值高: 但如果你坚持一年、五年、十年,你积累的“砖头”数量将是惊人的,这些“砖头”会相互连接、相互支撑,最终形成一座坚固的、无法被轻易模仿的知识大厦或技能壁垒,你的能力、认知、作品,都是这些“砖头”堆砌起来的成果。

脚踏实地,拒绝空谈

这种思维是反空想、反焦虑的。

  • 焦虑的来源: 焦虑往往来自于“房子”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看到别人已经盖起了高楼,自己却连一块砖头都没有,自然会焦虑。
  • “捡砖头”的解法: 与其焦虑,不如弯下腰,去捡你脚下的第一块砖头,当你专注于“捡砖头”这个具体动作时,你就没有时间去焦虑了,行动是治愈焦虑最好的良药,它让你从“无能为力”的感觉中解脱出来,重新获得“我能做些什么”的控制感。

保持耐心,享受过程

盖房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捡砖头”思维要求你拥有延迟满足的能力。

  • 不急于求成: 你不会因为今天只捡到一块砖头而沮丧,也不会因为明天捡到十块砖头而骄傲自满,因为你明白,每一块砖头,无论大小,都是有价值的,都是在为最终的“房子”添砖加瓦。
  • 从过程中获得乐趣: 你享受的不仅是建成房子的那一刻,更是“捡砖头”本身——解决问题的快感、技能提升的喜悦、知识增长的充实感。

如何在“阅读”中运用“捡砖头思维”?

阅读是典型的“捡砖头”活动,每一本书、每一篇文章、甚至每一个段落,都可能是一块“砖头”,如何高效地“捡”这些砖头呢?

明确你的“房子”(阅读目标)

在开始“捡砖头”前,先想清楚你要盖什么样的“房子”。

  • 提升专业技能(专业大厦): 目标是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那么你的“砖头”就是该领域的经典著作、前沿论文、行业报告。
  • 拓展认知边界(思想宫殿): 目标是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思考,那么你的“砖头”可以是历史、哲学、科学、心理学等不同领域的书籍。
  • 获得心灵慰藉(精神家园): 目标是缓解压力、寻找共鸣,那么你的“砖头”可以是小说、散文、诗歌。
  • 解决具体问题(工具房): 今天需要学习PPT技巧,那么相关的教程文章就是你的“砖头”。

没有目标地阅读,就像漫无目的地捡砖头,最后可能堆满一地,却盖不成任何有用的东西。

拆解阅读任务,设定“捡砖头”计划

将宏大的阅读目标,分解成每天/每周可以完成的小任务。

  • 量化目标: “今年读50本书”是一个目标,但“每天读30页”或“每周读完一本书”才是“捡砖头”的计划,后者更具可执行性。
  • 利用碎片时间: 通勤路上听一节有声书(捡一块砖头),午休时读一篇深度文章(捡一块砖头),睡前看20页书(捡一块砖头),积少成多,效果惊人。

主动阅读,让“砖头”更有价值

不是所有“砖头”都一样,同样是读书,有的人只是“翻过”,有的人却“读懂”了。

  • 带着问题去读: 在阅读前,先问自己:“我想从这本书里捡到什么样的砖头?” 是一个新概念?一个实用技巧?还是一个颠覆性的观点?
  • 输出是最好的输入: 读完一本书,写一篇读书笔记、做一次分享、或者把学到的知识用在实践中,这个过程就像把一块普通的“砖头”加工、打磨,让它更符合你“房子”的结构,变得更有价值。不做笔记的阅读,就像捡了砖头却从不堆砌,最终还是会忘记。

建立“砖头”库,连接成“墙”

把你“捡到”的砖头(知识、观点、金句、案例)系统地整理起来。

  • 使用工具: 笔记软件(如Notion, Obsidian, Flomo)、思维导图、实体笔记本等,都是你的“砖头仓库”。
  • 定期回顾与连接: 定期回顾你的“砖头库”,思考不同“砖头”之间的联系,你读《经济学原理》时学到的一个概念,可以和你读《人类简史》时对某个历史时期的分析联系起来,当“砖头”之间开始相互连接,它们就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逐渐形成一面墙、一个房间,最终构成你的“知识大厦”。

“我的捡砖头思维”是一种化繁为简、化整为零、化虚为实的智慧

它告诉我们,任何伟大的成就,都源于日复一日、平凡而扎实的积累。 在阅读这件事上,它提醒我们:

  • 不要好高骛远,先从脚下的一本书开始。
  • 不要急于求成,享受每一页文字带来的微小收获。
  • 不要只看不练,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请带着你的“捡砖头思维”去阅读吧,从今天起,为自己的人生梦想,开始愉快地、持续地“捡砖头”吧!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