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问题,很多考研数学的同学都会纠结,汤家凤和杨超都是考研数学辅导界非常受欢迎的老师,但他们的教学风格、侧重点和适合的学生群体有很大不同。

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是否适合你。 选择哪个老师,完全取决于你的数学基础、学习习惯和目标分数。
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对两位老师进行详细的对比,并给出选择建议,希望能帮助你做出决定。
两位老师核心特点对比
| 维度 | 汤家凤 | 杨超 |
|---|---|---|
| 教学风格 | 风趣幽默,像一位亲切的学长,课堂氛围轻松,善于用生活中的例子比喻数学概念,能极大地调动学习兴趣,让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 | 激情澎湃,逻辑严谨,充满哲思,讲课非常有感染力,充满力量,强调“三大运算”(心算、笔算、口算)和数学的本质,讲课有深度,有时会上升到哲学层面。 |
| 适合基础 | 非常适合基础薄弱、零基础或基础不扎实的同学,他的课程讲解细致,从最基本的概念讲起,循序渐进,帮你搭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 适合有一定基础,追求高分(120+)的同学,他的课程对思维要求较高,不适合纯小白入门,但能帮你建立强大的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 |
| 课程体系 | 基础班、强化班、冲刺班体系非常完整,基础班讲得非常慢、非常细,强化班注重题型和解题技巧,冲刺班则聚焦于重点和难点。 | 课程体系更强调“方法论”和“本质”,他的“超哥带你学数学”系列,从底层逻辑出发,教你如何思考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刷题,他的课程可能不如汤的“分阶段”那么传统,但更有深度。 |
| 优点 | 入门友好:能让你爱上数学,消除对数学的恐惧。 体系完整:跟着他的节奏走,基础会打得非常扎实。 通俗易懂:复杂问题简单化,易于理解和接受。 |
思维提升:能从根本上理解数学,而不是死记硬背公式。 激发潜能:激情的授课能点燃你的学习斗志。 强调算力:对计算能力的训练非常重视,这在考场上是巨大的优势。 |
| 缺点 | 节奏较慢:对于基础好的同学,可能会觉得基础班过于冗长。 风格争议:部分同学可能不喜欢他的幽默风格,觉得“吵”或“不正经”。 |
入门门槛高:不适合数学基础差的同学,容易听不懂,产生挫败感。 课程不“套路”:不侧重于应试技巧和题型总结,如果你需要的是快速提分的“套路”,可能不太适合。 资源相对少:相比汤家凤,他的配套练习和资料可能没有那么丰富。 |
如何选择?看你的情况!
选择汤家凤,如果你是以下类型:
- 数学基础薄弱,甚至是“数学小白”:汤老师的基础班是你的救命稻草,他能带你从0开始,把每个概念都讲透。
- 对数学有恐惧心理,容易学不进去:他的幽默风趣能让你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逐步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 自律性稍差,需要有人“带着走”:汤老师的课程体系非常清晰,从基础到强化再到冲刺,你只需要跟着他的进度,一步一个脚印,就能稳步提升。
- 目标是过国家线或求一个稳定的分数(80-100分):他的课程能保证你的基础分不丢,拿到一个不错的分数。
一句话总结汤家凤:他是帮你“入门”和“打地基”的最好选择。
选择杨超,如果你是以下类型:
- 数学有一定基础,目标是冲击高分(120+甚至130+):你已经掌握了基本概念,现在需要的是提升思维深度和计算速度,杨超老师能在这方面给你巨大帮助。
- 喜欢追根究底,想搞懂数学本质:你不想只做一个“做题机器”,而是想真正理解数学的逻辑和思想,杨超的课程能满足你。
- 学习动力不足,需要“鸡血”:杨超老师充满激情的讲课方式,能瞬间点燃你的学习热情,让你在备考后期保持高昂的斗志。
- 计算能力是短板:他反复强调的“三大运算”,能从根本上提升你的计算准确度和速度,这是高分的基石。
一句话总结杨超:他是帮你“建高楼”和“冲高分”的强大引擎。
一个“最佳实践”组合策略
很多同学其实并不需要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可以将两位老师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一个高效的备考策略。
推荐组合:汤家凤(基础) + 杨超(强化/思维)
-
基础阶段(3月-6月):跟汤家凤。
- 任务:过一遍教材,听汤的基础班课程,做他的《考研数学复习全书》,把所有基本概念、公式、定理彻底搞懂,完成基础知识的扫盲和搭建。
- 目的:打下坚实、全面的基础,不留任何知识盲点。
-
强化阶段(7月-10月):跟杨超或张宇/武忠祥等其他强化老师。
- 任务:在基础扎实的前提下,转向提升,可以听杨超的强化课或他的“数学十大思维”等特色课程,学习更深层次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开始大量刷题,如汤家凤的《1800题》或张宇的《1000题》。
- 目的:将基础知识转化为解题能力,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和题型总结。
-
冲刺阶段(11月-12月):回归真题和模拟题。
- 任务:无论跟了哪个老师,这个阶段的核心都是研究真题、做高质量的模拟卷,查漏补缺,调整心态,保持手感。
- 目的:模拟考场环境,提升应试能力,最终在考场上发挥出最佳水平。
最终建议
- 先试听:B站上两位老师的免费课程非常多,花一个下午,分别听一下他们讲同一个知识点(中值定理”或“级数”),感受一下哪个老师的风格你更能接受、更听得进去。
- 不要跟风:不要因为你的同学跟谁就跟谁,考研是自己的事,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 坚持比选择更重要:无论选择哪位老师,一旦开始,就不要轻易更换,跟着一个老师学透,比浅尝辄止地换老师效果好得多。
祝你考研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