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类:观察与规律
能培养孩子发现数字和图形之间规律的能力。 一:找规律填数字**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 4, 9, 16, ( ), 36, 49

小提示: 仔细观察这些数和它们的排列位置有什么关系。
解析: 这道题的规律是:第几个位置的数,就等于这个位置的“序号”乘以“序号”。
- 第1个数:1 × 1 = 1
- 第2个数:2 × 2 = 4
- 第3个数:3 × 3 = 9
- 第4个数:4 × 4 = 16
- 第5个数:5 × 5 = 25
- 第6个数:6 × 6 = 36
- 第7个数:7 × 7 = 49
答案: ( 25 )
图形找规律** 根据下面图形的排列规律,问号处应该是什么图形?
小提示: 把图形看作一个小组,看看这个小组是如何重复的。
解析: 观察可以发现,图形是按照“△ ○ □”这样一个小组,不断地重复排列的。
- 第1-3个:△ ○ □
- 第4-6个:△ ○ □
- 第7-9个:△ ○ □
第9个图形是这个小组的最后一个。
答案: 问号处应该是 (正方形)。
第二类:逻辑推理
能锻炼孩子的逻辑分析和推理能力。 三:谁拿走了苹果?** 桌子上有3个苹果,被3个小朋友(小明、小红、小刚)拿走了,已知:
- 小明拿的不是最大的苹果。
- 小红拿的不是最小的苹果。
- 小明和小红拿的苹果都不是中等的。
请问:谁拿走了最大的苹果?谁拿走了最小的苹果?
小提示: 可以用列表法,把名字和苹果大小对应起来,根据条件排除不可能的情况。
解析: 我们可以画一个表格来帮助思考:
| 小朋友 | 最大的 | 中等的 | 最小的 |
|---|---|---|---|
| 小明 | (1)不是 | (3)不是 | ? |
| 小红 | (2)不是 | (3)不是 | ? |
| 小刚 | ? | ? | ? |
- 根据条件3:“小明和小红拿的苹果都不是中等的”,那么中等的苹果只能被 小刚 拿走。
- 根据条件1:“小明拿的不是最大的”,而中等的已经被小刚拿走了,所以小明只能拿 最小的 苹果。
- 根据条件2:“小红拿的不是最小的”,而最小的已经被小明拿走了,中等的被小刚拿走了,所以小红只能拿 最大的 苹果。
答案:
- 小红 拿走了最大的苹果。
- 小明 拿走了最小的苹果。
- 小刚拿走了中等的苹果。
真假话** 甲、乙、丙三人中,有一人做了好事,老师问他们是谁做的。 甲说:“是乙做的。” 乙说:“不是我做的。” 丙说:“也不是我做的。”
已知这三个人中只有一人说了真话,请问,到底是谁做了好事?
小提示: 假设是某个人做的好事,然后验证一下谁说了真话,谁说了假话,看看是否符合“只有一人说真话”的条件。
解析: 我们用假设法来推理:
-
假设1:好事是甲做的。
- 甲说“是乙做的。” → 假话
- 乙说“不是我做的。” → 真话
- 丙说“也不是我做的。” → 真话
- 结果:有两人说真话,不符合“只有一人说真话”的条件,假设1错误。
-
假设2:好事是乙做的。
- 甲说“是乙做的。” → 真话
- 乙说“不是我做的。” → 假话
- 丙说“也不是我做的。” → 真话
- 结果:有两人说真话,不符合条件,假设2错误。
-
假设3:好事是丙做的。
- 甲说“是乙做的。” → 假话
- 乙说“不是我做的。” → 真话
- 丙说“也不是我做的。” → 假话
- 结果:只有乙一人说了真话,完全符合条件!
答案: 是 丙 做的好事。
第三类:生活中的数学
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孩子感受到数学的用处。 五:鸡兔同笼(简化版)** 笼子里关着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请问笼子里有几只鸡?几只兔?
小提示: 想一想,如果笼子里全是鸡,应该有多少只脚?和实际的脚数差了多少?为什么会差?
解析: 这是一个经典的数学问题,可以用“假设法”来解决。
-
假设笼子里全是鸡。
那么应该有:8只鸡 × 2只脚/鸡 = 16只脚。
-
比较脚数。
实际上有26只脚,比我们假设的多了:26 - 16 = 10只脚。
-
分析原因。
- 为什么会多出10只脚呢?因为我们把一些兔子当成了鸡,每把一只兔子当成鸡,脚的数量就会少算 4 - 2 = 2只。
- 多出来的10只脚,说明我们假设错了 10 ÷ 2 = 5只动物。
-
得出结论。
- 这5只就是兔子的数量。
- 那么鸡的数量就是:8 - 5 = 3只。
验证: 3只鸡 (3×2=6只脚) + 5只兔子 (5×4=20只脚) = 26只脚,正确!
答案: 笼子里有 3只鸡 和 5只兔。
爬井问题** 一只蜗牛不小心掉进了一口12米深的井里,它白天往上爬3米,但晚上会滑下2米,请问,这只蜗牛需要多少天才能爬出井?
小提示: 不要简单地用12 ÷ (3-2) 来计算,想一想,在最后一天,蜗牛爬出井后就不再滑下来了。
解析: 这道题的关键在于分析蜗牛最后一天的情况。
-
计算每天的净进度。
白天爬3米,晚上滑2米,所以每天的净进度是:3 - 2 = 1米。
-
考虑最后一天。
- 我们可以这样想:在蜗牛爬出井前的最后一天晚上,它必须离井口很近,这样白天爬上去就直接出去了,不会再滑下来。
- 离井口多近呢?只要在白天能一口气爬上去的距离,也就是3米以内。
-
分步计算。
- 我们先计算蜗牛需要爬到“离井口3米”以下的位置需要多少天。
- 这个位置是:12 - 3 = 9米。
- 爬到9米的高度,需要多少天呢?因为每天净爬1米,所以需要 9 ÷ 1 = 9天。
- 9天后,蜗牛的位置在9米高。
- 第10天白天,蜗牛从9米处往上爬3米,就到达了 9 + 3 = 12米,成功爬出井!它不会再滑下来了。
答案: 这只蜗牛需要 10天 才能爬出井。 能给三年级的同学们带来乐趣和启发!做不出来也没关系,多思考、多尝试,逻辑思维能力就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提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