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指的是从一个出发点(一个问题或一个事物)出发,沿着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产生多种多样的、甚至是非常规想法的思维方式,与它相对的是收敛思维,即通过逻辑推理,找到唯一或最佳答案的思维方式。

儿童天生就是发散思维的大师,他们的世界充满了“为什么”和“…会怎样”,保护和培养这种能力,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至关重要。
儿童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
儿童的发散思维通常表现出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
流畅性: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想法的能力,比如问孩子“纸有什么用?”,他们可能会回答:画画、折飞机、当扇子、垫桌脚、撕碎当雪、折成纸船、写字……想法层出不穷。
-
变通性/灵活性:能从不同类别、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不局限于一个领域,同样是“纸”,孩子不仅能想到“书写”这一类,还能想到“手工”、“玩具”、“工具”等多个类别。
-
独特性/独创性:能产生与众不同、新颖奇特的想法,比如问“砖头可以用来做什么?”,大多数孩子会说“盖房子”,而一个有独特思维的孩子可能会说“当秤砣压住风筝线”、“当画板在地上画画”、“当凳子坐”。
-
精致性:能对某一个想法进行丰富、补充和细化,比如孩子说“我要开一家店”,他会接着说:“店里有彩虹色的冰淇淋,吃了能飞;有会唱歌的蛋糕,吃了能唱歌;还有一张魔法椅子,坐上去就能去任何地方。”
为什么儿童发散思维如此重要?
-
创造力的源泉:所有伟大的发明、艺术作品和科学发现,都源于最初的、天马行空的想法,发散思维是创造力的第一步。
-
解决问题的能力:世界上的问题往往不是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具备发散思维的孩子,在面对困难时,能想出更多的解决方案,不轻易放弃。
-
促进认知发展:发散思维鼓励孩子探索事物之间的多种联系,帮助他们构建更复杂、更灵活的知识网络,而不是死记硬背。
-
增强自信心和主动性:当一个孩子的想法被鼓励和肯定时,他会觉得自己是“有想法的”、“有能力的人”,从而更愿意主动思考、表达和探索。
-
适应未来社会:在人工智能时代,重复性的工作很容易被取代,而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正是未来社会最需要的人才特质。
如何保护和培养儿童的发散思维?(家长和老师的行动指南)
培养发散思维的关键在于提供一个安全、自由、鼓励探索的环境,而不是直接“教”他们如何去想。
提问的艺术:用开放式问题代替封闭式问题
这是最核心、最有效的一招。
-
封闭式问题(限制思维):
- “太阳是圆的吗?”(答案:是/不是)
- “这朵花是红色的吗?”(答案:是/不是)
- “1+1等于几?”(答案:2)
-
开放式问题(激发思维):
- “你觉得太阳像什么?”(答案:像盘子、像皮球、像妈妈做的荷包蛋……)
- “你看到这朵花,想到了什么?”(答案:想到春天、想到蜜蜂、想到奶奶的花园……)
- “除了1+1=2,1和1还能做什么?”(答案:1和1可以拼成11,可以组成汉字“王”,可以代表两个人手拉手……)
常用开放式提问句式:
- “…会怎么样?” (If... what would happen?)
- “你还能想到其他的……吗?” (Can you think of another way...?)
- “…,你有什么想法?” (What are your thoughts about...?)
- “我们有多少种方法可以……?” (How many ways can we...?)
- “为什么会这样呢?” (Why do you think that is?)
创造“没有标准答案”的游戏和活动
- 角色扮演/过家家:让孩子自由设定角色、情节和对话,这是他们练习发散思维的绝佳舞台。
- 艺术创作:提供丰富的材料(颜料、黏土、废旧物品等),但不规定“必须画什么”或“必须捏成什么”,鼓励他们自由表达,可以问:“你画的这个线条,是想告诉我们什么故事呀?”
- 讲故事/编故事:可以从一个简单的词语或一幅画开始,让孩子轮流接龙编故事,也可以鼓励他们给一个熟悉的故事(如《三只小猪》)编一个不同的结局。
- “废物利用”手工:和孩子一起用纸箱、瓶盖、旧报纸等“垃圾”制作新玩具,这个过程充满了对物品功能的重新想象。
鼓励好奇心,接纳“为什么”
当孩子不停地问“为什么”时,这正是他发散思维在启动,请耐心对待,即使你很忙,也可以这样说:“哇,你问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我们一起来找找答案好吗?”
营造安全、包容的家庭/课堂氛围
- 不轻易否定:当孩子提出一个“离谱”的想法时,不要说“这不行”、“太奇怪了”,可以说:“这个想法很有趣!能多告诉我一些吗?” 先肯定其想法的“独特性”,再引导他思考可行性。
- 允许犯错:告诉孩子“犯错是学习的一部分”,在尝试新想法的过程中,失败是常有的事,重要的是从失败中学习。
- 赞美过程,而非结果:不要只夸“你画得真像”,而要夸“你用的颜色很大胆”、“你想到的这个方法很特别”,这会让孩子明白,思考的过程比最终的标准答案更重要。
减少不必要的限制
- 减少屏幕时间:被动接收信息的屏幕时间,会削弱主动思考的能力,多安排需要动手、动脑的互动游戏。
- 避免“填鸭式”教学:不要过早地将标准答案灌输给孩子,剥夺他们自己探索和发现的机会。
需要注意的误区
- 发散思维不等于胡思乱想:它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一个完全不了解“汽车”的孩子,很难对“如何改进汽车”提出有价值的想法,发散思维和阅读、学习知识是相辅相成的。
- 不要为了“发散”而“发散”:日常生活中的收敛思维(比如做数学题、遵守交通规则)同样重要,关键在于根据情境,灵活运用两种思维方式。
- 警惕“伪开放”问题:有些问题看似开放,实则隐含了标准答案,比如问孩子“我们应该爱护环境,对不对?” 这是在寻求认同,而不是激发思考,更好的问法是“我们可以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呢?”
儿童发散思维是一颗宝贵的种子,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我们的角色不是去修剪这颗种子长成什么样,而是提供肥沃的土壤(安全的环境)、充足的阳光(鼓励和肯定)和适量的水分(合适的引导),让它自由、健康地生长,最终长成一棵能够抵御风雨、创造无限可能的参天大树。
